行己有恥的意思、行己有恥的詳細解釋
行己有恥的解釋
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
詞語分解
- 行己的解釋 謂立身行事。《論語·公冶長》:“ 子 謂 子産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清 鈕琇 《觚賸續編·簡公雪冤》:“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
- 有恥的解釋 有知恥之心。《論語·子路》:“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五:“名浮猶有恥,味薄真自幸。” 明 李贽 《又與焦弱侯書》:“﹝ 鄭子玄 ﹞文雖不如其父
專業解析
“行己有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倫理概念,出自《論語·子路》。孔子在回答子貢問“士”的标準時提出:“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該詞由“行己”和“有恥”兩部分構成:
-
字詞解析
- 行己:“行”指行為舉止,“己”為自身,合指個人立身處世的所有行為。《古代漢語詞典》将“行己”定義為“立身行事”(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 有恥:“恥”即羞恥心,指對不道德行為的自我約束力。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恥者,所以持身之端也。”
-
内涵闡釋
這一概念強調個體需以羞恥心規範自身行為,包含兩層核心:
- 自律性:通過内在道德感主動約束不合禮法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歸納為“以羞惡之心約束自身”(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2版)。
- 責任感:儒家認為“有恥”是士人履行社會職責的前提,如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指出:“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
-
現代延伸
當代學者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強調,“行己有恥”的本質是“将道德内化為行為準則”(來源:中華書局《論語譯注》修訂版)。這一理念至今仍被視為個人修養與社會倫理建設的重要參照。
網絡擴展解釋
“行己有恥”是源自《論語·子路》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一、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指一個人行事時應有羞恥心,凡自己認為可恥的事就不去做。這體現了對道德底線的堅守和自我約束。
- 深層内涵:強調内在的道德自律,要求人在行為前先以羞恥心審視自身,避免違背道義。這種觀念與儒家“修身”思想一脈相承,是士人品格的重要标準。
二、出處與背景
- 出自《論語·子路》:孔子回答子貢關于“士”的标準時提出:“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後世引用:如宋代陸九淵《與徐子宜書》提到“兄質性笃厚,行己有恥”,用于贊許他人品行。
三、結構與用法
- 讀音:xíng jǐ yǒu chǐ(注意“行”讀作“xíng”,意為“行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用于評價個人道德修養。
四、應用場景
- 個人修養:提醒人在日常行為中保持自省,如《後漢書》以“清閑貞靜,行己有恥”描述理想女性形象。
- 社會規範:古代士大夫常以此作為選拔人才的标準,強調“知恥”是立身之本。
這一成語至今仍被用于強調道德自覺,尤其在教育、文化領域常作為修身準則引用。如需進一步了解《論語》原文語境,可參考、5的經典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暗箱不驕不躁才誇八鬥插狀撤防眵目糊戳娘的出首大辯大滑當甯釣詩鈎碇泊斷頭鬼二景發迹發曙幹翮趕圩稿面貴出還敬含殓盒子菜花甲子假山舅媽九鑽涓人駿民曠敗夔臯枯陋量決裡弦門牀馬道猛燭難心蟠編平序拼火貧約撲速速七寶樓台青州曲屈客盛壯試效首簡衰索屬下司業縮微陶誕天臘涕泗交下宛魯矛忤怨賢操小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