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恥的意思、行己有恥的詳細解釋
行己有恥的解釋
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
詞語分解
- 行己的解釋 謂立身行事。《論語·公冶長》:“ 子 謂 子産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清 鈕琇 《觚賸續編·簡公雪冤》:“士人行己,貴乎立品,即小可以見大,即窮可以徵達
- 有恥的解釋 有知恥之心。《論語·子路》:“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五:“名浮猶有恥,味薄真自幸。” 明 李贽 《又與焦弱侯書》:“﹝ 鄭子玄 ﹞文雖不如其父
網絡擴展解釋
“行己有恥”是源自《論語·子路》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一、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指一個人行事時應有羞恥心,凡自己認為可恥的事就不去做。這體現了對道德底線的堅守和自我約束。
- 深層内涵:強調内在的道德自律,要求人在行為前先以羞恥心審視自身,避免違背道義。這種觀念與儒家“修身”思想一脈相承,是士人品格的重要标準。
二、出處與背景
- 出自《論語·子路》:孔子回答子貢關于“士”的标準時提出:“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後世引用:如宋代陸九淵《與徐子宜書》提到“兄質性笃厚,行己有恥”,用于贊許他人品行。
三、結構與用法
- 讀音:xíng jǐ yǒu chǐ(注意“行”讀作“xíng”,意為“行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用于評價個人道德修養。
四、應用場景
- 個人修養:提醒人在日常行為中保持自省,如《後漢書》以“清閑貞靜,行己有恥”描述理想女性形象。
- 社會規範:古代士大夫常以此作為選拔人才的标準,強調“知恥”是立身之本。
這一成語至今仍被用于強調道德自覺,尤其在教育、文化領域常作為修身準則引用。如需進一步了解《論語》原文語境,可參考、5的經典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行己有恥
《行己有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一個人應該有一種自覺的羞恥心,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保持良好的道德和行為準則。該詞的拆分部首分為“行”和“恥”,共有8個筆畫。
“行己有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為政》中的一句話:“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在古代中國,這一理念被視為君子之道,強調自律和廉恥,要求一個人在行動中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為,不負所托。
在繁體字中,“行己有恥”可以寫作“行己有恥”。這兩種寫法在意義上沒有區别,隻是用字的不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恥字的下半部分還有一個“至”字。這個“至”字表示到達、極緻的意思,強調了恥的重要性。
例句:
作為一名領導者,他行己有恥,做事充滿了謹慎和責任心。
組詞:
行動、己見、有志者事竟成、恥辱、自律等。
近義詞:
守禮慎行、自持自愛、自重自省等。
反義詞:
無恥、不道德、放縱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