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肅的意思、頓肅的詳細解釋
頓肅的解釋
謂頓然加以整肅。《晉書·劉頌傳》:“又世放都靡,營欲比肩,羣士渾然,庸行相似,不可頓肅,甚殊黜陟也。”《晉書·劉頌傳》:“然俗放都奢,不可頓肅,故臣私慮,願先從事於漸也。”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肅的解釋 肅 (肅) ù 恭敬:肅立。肅坐。肅然。 嚴正,認真:嚴肅。肅靜。肅穆。整肅。 躬身作揖,迎揖引進:肅客。 萎縮:肅殺。 筆畫數:; 部首:聿;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頓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一、基本解釋
拼音:dùn sù
字義分解:
- 頓:指突然、立刻,如“頓然”“頓悟”;也有整頓、處理之意,如“整~”“安~”。
- 肅:意為莊重、嚴整,如“肅穆”“嚴肅”。
合義:原指突然加以整頓、整肅,後也可引申為“人或事物在某一瞬間變得莊重、肅穆”。
二、詳細解釋
-
原義(古漢語):
出自《晉書·劉頌傳》,指對社會風氣或行為進行突然的整頓。例如:
- “不可頓肅,甚殊黜陟也”,意為難以立即整肅,需循序漸進。
-
引申義(現代用法):
形容因特殊情境(如莊嚴儀式、重大事件)而使人或環境瞬間變得肅穆、莊重。例如:
- 會場内原本嘈雜,領導入場後,衆人“頓肅”,鴉雀無聲。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政策或風俗的整頓。
- 現代語境:適用于突發的莊重氛圍轉變,如儀式、會議等場合。
四、相關辨析
需注意其與“肅穆”的區别:“頓肅”強調瞬間變化,而“肅穆”側重持續狀态。例如:
- 靈堂内原本有人低語,哀樂響起時衆人“頓肅”(瞬間安靜)→ 隨後保持“肅穆”(持續莊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例句,可參考《晉書》相關篇章或現代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肅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肅靜恭敬的樣子。它由兩個部首組成:頓(dùn)和肅(sù)。
頓字的意思是停頓、靜止,是一個形聲字,由丶(點)部和屯(tún)部組成。肅字的意思是肅清、莊重,是一個形聲字,由肉(ròu)部和昔(xī)部組成。
頓肅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廣泛,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禮儀和教育傳統,用來形容人們在特定場合下保持肅靜和恭敬的态度。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頓字的寫法比較簡潔,隻有兩個橫的筆畫,而肅字則是六個橫的筆畫。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漸演變,現在的寫法和繁體字一樣,有一些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在儀式開始之前,大家都默默頓肅,展示出一片肅靜的氛圍。”
關于組詞,可以使用頓肅和其他漢字組合,形成一些相關詞語,例如頓肅莊重、莊重肅穆等。近義詞可以選擇莊重、莊嚴、肅穆等詞語,而反義詞可以選擇輕松、活潑、隨意等詞語。
希望這些答案對你有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