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贪瞋痴的意思、贪瞋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贪瞋痴的解释

佛教语。贪欲、瞋恚与愚痴三种烦恼。此三者毒害人最剧,故称三毒。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发愿庄严门》:“原众恶所起,皆缘意地贪瞋痴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贪瞋痴是汉语中源自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佛教指众生流转生死的三大根本烦恼”。三者分别代表人性中的三种根本性负面心理状态:

贪指对物质、情感或精神享受的过度执着与索取。《成唯识论》将其解释为“于有、有具染著为性”,即对存在本身及满足欲望的条件产生黏着心态。这种心理状态超越基本需求,表现为不知足的占有欲,如《百法明门论》所述“于诸欲境耽著不舍”。

瞋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张目怒视”,佛教语境中特指因逆境或违逆自身意愿而产生的愤恨、嫉妒等情绪。《大乘五蕴论》明确指出其“于违境起憎恚”的本质,表现为言语攻击、行为暴力等身心失衡反应。

痴即无明,是“对真理的蒙昧无知”状态。《俱舍论》将其定义为“谓于真实不如实知”,表现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错误认知,如《瑜伽师地论》所述“于诸事理颠倒妄执”。这是产生贪欲与嗔恨的根本认知缺陷。

三者构成佛教“三毒”理论体系,在《大智度论》中被共同视为“毒害众生法身、劫掠功德法财”的根源性障碍。此概念体系通过《六祖坛经》等典籍融入汉语文化,成为解释人性弱点的重要哲学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贪瞋痴是佛教核心概念“三毒”,指三种毒害心灵的烦恼根源,具体解释如下:

一、贪(tān)

定义: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过度染著与执取,表现为无止境的占有欲。例如对财富、权力、情感的贪恋,甚至因吝啬或自恋而无法与他人分享或接纳不同观点。
表现:


二、瞋(chēn)

定义:对逆境或厌恶对象的排斥、愤怒,常因不如意而生怨恨。例如因人际冲突或目标受挫而情绪失控。
表现:


三、痴(chī)

定义:对事物本质的愚昧无知,表现为颠倒妄想与执着。例如迷信错误观念、拒绝接受因果法则或无常真理。
表现:


三者关联与危害

贪瞋痴被称为“三毒”,因它们相互助长,形成痛苦循环:

  1. 贪欲引发对顺境的执着,嗔恨加剧对逆境的抗拒,愚痴则使人无法看破两者的虚幻性;
  2. 佛教认为三毒是轮回的根源,需通过修持戒定慧对治。

示例:

别人正在浏览...

百斛摆鳞板本傍说扳指侧心澄渟春困秋乏唇裂淡妆登覆地平天成蹲锋顿用阸陿饭牀泛艳浮宫跟止革邪龟甲屏风还偿毫厘丝忽河满横録后排惠州检卷假条劫主极目晶华金玉满堂戢影课卷练丁利榷率更马鞍没出息穆清撚指牛戴牛逆子普及本清客串清账畎渎入院石赤不夺世爵虽复铁豸同窓午觉雾眇先君子魈魅宵檠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