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oction of herbal medicine] 中藥劑,把中藥加水熬出湯汁,除去藥滓而成
中藥的一種制劑。把藥材加水煎成汁服用。 唐 皮日休 《祝瘧疠文》:“病于人者,上則湯劑,次則礦艾,愈矣。”《新唐書·吳湊傳》:“詔侍醫敦進湯劑,不獲已,一飲之。” 宋 邵雍 《安樂窩中吟》之十:“安樂窩中設不安,略行湯劑自能痊。”
湯劑是中藥的傳統劑型之一,指将中藥材通過煎煮或浸泡後去除藥渣,取其藥汁制成的液體藥劑。以下是詳細解釋:
湯劑又稱“湯液”,是将藥物加水煎煮或浸泡後,去渣取汁制成的液體劑型。它是中醫臨床應用最古老的劑型之一,具有吸收快、見效迅速的特點,適用于中醫辨證施治的靈活調整。
據傳商代宰相伊尹從飲食烹饪中受到啟發,首創湯劑治療疾病。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水煮藥物煎汁”的記載,但“湯液”一詞的明确記載多見于唐代文獻(如《新唐書》提及“湯劑”的醫療用途)。
湯劑至今仍是中醫門診的主要用藥形式,約占據處方量的50%左右,廣泛用于内服及外治(如熏洗、含漱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煎煮技巧或曆史文獻案例,可參考權威醫學典籍或中醫臨床指南。
《湯劑》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一種中草藥配方制劑,通常用于中醫治療。它是由不同的草藥組合而成,經過煮煎提取後得到的草藥汁液。
《湯劑》的拆分部首為氵(三點水)和刂(刀刃),其中氵表示水,刂表示刀或切割。
《湯劑》的筆畫數為7畫,其中氵部為3畫,刂部為4畫。
《湯劑》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黃帝内經》中,被用于描述中草藥的煎煮提取過程。隨着中醫的發展,湯劑成為中草藥療法的一種重要形式,并被廣泛傳承和應用。
《湯劑》的繁體字為「湯劑」。
在古時候,「湯劑」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記載,「湯」字在古代曾有「湯」的寫法,而「劑」字在古代則是由「不」和「斤」兩個部分組成。
1. 醫生給我開了一副中藥湯劑,每天服用三次。
2. 這個湯劑是由十種草藥煮制而成的,具有很好的療效。
組詞:湯藥、煎劑
近義詞:湯藥、煎劑、煎湯
反義詞:丸劑、片劑、散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