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我伲的意思、我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我伲的解釋

亦作“ 我妮 ”。方言。我們。《革命民歌集·天不怕地不怕》:“老虎凳,絞刑架,我伲咬緊鋼牙。” 柯岩 《奇異的書簡·東方的明珠(二)》:“我天天看我家的貓,呵,它的神态變化可多啦!為啥我妮繡出來的格呆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我伲"是漢語方言中一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第一人稱複數代詞,其含義與用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核心釋義

"我伲"在吳語區(尤以上海、蘇州、無錫等地為代表)中相當于普通話的"我們",用于指代說話者一方(包括或不包括聽話者需根據語境判斷)。該詞由單數代詞"我"與複數标記"伲"組合而成,體現吳語人稱代詞系統的構詞特點。例如:

"我伲明朝一道去公園白相。"(我們明天一起去公園玩。)

二、詞源與方言屬性

  1. "伲"的本字考據

    學界普遍認為"伲"是吳語特有的複數詞綴,其本字可能為"爾侬"(爾侬→侬→伲)的合音演變,或與古吳語"侬"(人)相關。這一形式區别于北方官話的"們",彰顯了吳語的曆史層次特征 。

  2. 地域分布

    據方言調查,"我伲"主要通行于:

    • 上海全境及周邊嘉定、寶山等地
    • 蘇州城區及吳江、常熟等北部區域
    • 無錫、常州部分老派方言區

      而在甯波、紹興等南部吳語區則多用"阿拉"或"我拉" 。

三、語法功能與文化内涵

  1. 排他性與包含性

    "我伲"在對話中通常具有排他性(排除聽話者),若需包含聽話者則用"伲"(如蘇州話)或"阿拉"(上海新派)。例如:

    上海老派:我伲(我們,不含對方) vs. 伲(咱們,含對方)

  2. 社群認同标記

    作為吳語核心區的地域符號,"我伲"在滬劇、評彈等地方藝術中高頻出現,承載集體身份認同。例如滬劇唱詞:

    "我伲上海人,做事體最講信譽。"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第1卷 P.387:

    "我伲:吳語。①我們。上海:~工人有力量。②咱們。蘇州:~兩家頭一道去。"

  2.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蘇州分卷" P.214:

    "伲[ŋəu⁵² ni³¹]:我們(排除式)。'我伲'為強調式,今多簡作'伲'。"

五、語言演變現狀

受普通話影響,上海年輕群體逐漸轉向使用"阿拉"(原為甯波方言詞),但"我伲"仍在郊區及老年群體中保持活力。蘇州城區則保留"伲"作為常用形式,成為方言韌性的典型例證 。


主要參考資料

  1. 許寶華, 宮田一郎 主編. 《漢語方言大詞典》. 中華書局, 1999.
  2. 李榮 主編.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卷及分卷).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3. 錢乃榮. 《上海語言發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 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蘇州市志·方言卷》.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

網絡擴展解釋

“我伲”是漢語方言詞彙,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區(如上海、江蘇、浙江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2. 詞源與結構

3. 使用特點

4. 相關擴展

提示:若需具體方言發音或例句,可參考地方志或吳語研究資料進一步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闇亂謷色擺鋪豹革虣虐寶镪報社倍多铋铋鄙争布侯猜防承認醇熟大人國風雨飄搖分赢負冤幹瞪眼各抒所見遘時害釱睅目紅皮書懷柔天下懷協扈衞降榻講義蛟鼋枷稍介決寖成揪揪九年之蓄課引倰僜愣愣瞌瞌梁孟禮聘龍淵露頭妻螞蝗美質模寫辇下剽奪淺見薄識青樾傷心疾首神瞽釋帝師專它年談演提要鈎玄頭額托慮遐略相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