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原始質樸的大道。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正如雷尊象鼎,雖丹碧爛然,而太樸渾淪之氣,非鬼工匠手所能拟議。”參見“ 大3樸 ”。
見“ 大3樸 ”。
“太樸”一詞的漢語解釋如下:
指原始質樸的大道或自然狀态,由“太”(表示極緻、非常)與“樸”(意為樸實、簡單)組合而成,形容事物或人追求樸素、真實,不尚浮華的特性。
“太樸”屬書面化表達,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學或哲學讨論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廣陽雜記》等文獻。
太樸(tài p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太”和“樸”兩個字組成。
太字的部首是大,筆畫數為4;樸字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6。
太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揚之水》:“太樸何辟?美目何視?”其中,太樸表示樸素、簡單的意思。
太樸在繁體字中寫作「太樸」。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準确的記錄太樸的使用情況。因為漢字的造字演變是一個複雜的曆史過程,有時會出現不同的寫法和變異。所以,太樸的古代寫法可能難以确定。
以下是太樸一詞的例句:
以下是太樸相關的一些詞語:
總結起來,太樸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太”和“樸”兩個字組成,表示樸素、簡單的意思。它在繁體字中寫作「太樸」,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無法準确确定其寫法。太樸可以用于不同的語境和句子中,用來形容樸素、簡樸的事物或者表達樸實、淳樸的感覺。它還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使用,具有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相關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