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倡和的意思、倡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倡和的解釋

(1).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應答。語出《詩·鄭風·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禮記·樂記》:“倡和清濁。” 孔穎達 疏:“先發聲者為倡,後應聲者為和。”

(2).指以詩詞相酬答。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五:“﹝ 陳後主 ﹞與倖臣各製歌詞,極於輕蕩,男女倡和,其音甚哀。” 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三折:“全憑着花月為媒,共佳人倡和傳杯。”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趙 以寒士,而留餘仍住 王公 舊屋,供饔飱,彼此倡和。”

(3).一人提出主張,他人附和,以相呼應。《左傳·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 杜預 注:“不相違也。”《新唐書·宦者傳下·田令孜》:“宰相 盧攜 素事 令孜 ,每建白,必阿邑倡和。” 清 薛福成 《選舉論中》:“其後上無明君,朝無是非,諸名士乃争相倡和,樹朋黨,然上下知畏清議, 漢 之賴以維持者數十年。”

(4).猶倡隨。特指夫唱婦和。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治家》:“ 河 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禮,或‘爾’‘汝’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倡和是漢語中具有互動性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首倡與應和”,常見于文學創作、禮儀活動或思想交流場景。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倡”指發起、倡導,“和”指響應、附和,二者結合形成“一倡一和”的協作關系。

從詞源學角度,《辭源》指出“倡和”最早見于《詩經》時代,原指樂舞中的領唱與協奏,如《禮記·樂記》載“倡和清濁,疊相為經”,後引申為文學領域的詩詞酬答。例如宋代文人蘇轼與黃庭堅的尺牍往來中,便有“倡和之作,如珠玉相輝”的記載(《古代漢語詞典》引《東坡全集》)。

在具體使用中,“倡和”需注意三點特征:

  1. 主從性:首倡者确立主題,應和者需遵循原作的韻律或主旨,如唐代白居易與元稹的“新樂府倡和”;
  2. 互動性:常見于群體性創作,《文心雕龍》稱其“如錦绮交織,相得益彰”;
  3. 禮制關聯:《周禮注疏》記載宴飲禮儀中“賓主倡和,以成揖讓之儀”,體現古代社會交往規範。

需與“唱和”作語義辨析: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倡和”側重思想主張的呼應(如韓愈《師說》“倡和聖人之道”),而“唱和”多指詩詞曲調的配合,二者在《廣韻》中屬同源分化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倡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1.音樂或詩歌的應和

指一人先發聲(倡),他人隨後應和(和),形成互動應答。這一用法最早見于《詩經·鄭風·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以及《禮記·樂記》中“倡和清濁”的記載。孔穎達在《禮記》注疏中明确解釋:“先發聲者為倡,後應聲者為和。”


2.詩詞酬答

特指文人之間通過詩詞創作互相唱和。例如:


3.主張與附和

指一人提出主張,他人附和響應,常見于政治或群體行為。例如:


4.夫妻和睦

特指夫妻關系和諧,即“夫唱婦隨”。如《顔氏家訓·治家》提到河北地區“倡和之禮”的習俗,北齊時期以此形容夫妻互動。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倡和”意為“倡導和平”,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該詞,更多例證可參考《禮記》《左傳》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慠民八方支援百年諧老扁豆伯桃不知人倡論乘號崇盛錘子呆大大陵惇明附卷琯朗慣一不着歸首花點子惠而胡繩桀俊錦紳姬仆極勢舉衆苛細虧産髡鉗簾視壁聽陵阻蒙瀎門素面目一新抹麗難阸腦學翩若驚鴻平路破山劍佥憲起居注缺齧認保狀柔魚韶舞是處帥行稅警説不上送鋪鹔鹴裘甜蜜動聽廷吏同秀窪坎忘歸完具痫痓纖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