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 末為練兵所需軍饷而征收的一種苛稅。 崇祯 十二年下令抽練邊兵和加練民兵,于是加征田賦每畝練饷銀一分,全國共征收七百三十萬兩。與 遼 饷、剿饷當時并稱為“三餉”。見《明史·食貨志二》。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卷三六:“﹝ 崇禎 ﹞十二年餉盡而賊未平,於是又從 嗣昌 及督餉侍郎 張伯鲸 議,勦餉外又增練餉七百三十萬。”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 明 之末年,加練兵十有八萬, 遼 餉、剿餉、練餉,至千有七百餘萬,弊亦同之。”
(2). 清 代練兵的軍需費用。《清史稿·兵志三》:“兵部諸臣會議,以 同治 初年創議練兵,京師神機營及 直隸省 六軍,别籌練餉,特立營制。”《清史稿·兵志三》:“﹝ 同治 ﹞九年, 曾國藩 於 直隸省 增募馬勇千人,分為四營,原有額兵,增足萬人,分練馬隊、步隊,奏定各營哨之制,及底餉、練餉、出征加餉之制,為北方重鎮。”
“練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義演變進行區分:
基本定義
指明末為籌措練兵軍饷而征收的附加稅,與“遼饷”“剿饷”并稱“三饷”。
清代延續
清代沿用此名,指練兵所需的軍需費用。例如,同治年間直隸省曾通過“練饷”維持地方軍隊。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強調“通過努力獲取報酬”: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明史·食貨志》或清代《廿二史劄記》等原始文獻。
練饷(liàn gǔ)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為了練習手藝、提高技能而支付的薪水或費用。這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職業學員、學徒或實習生為了獲得技能而接受的低薪待遇。
練(liàn)這個字的部首是“纟”,包含了5個筆畫。
饷(gǔ)這個字的部首是“食”,包含了9個筆畫。
練饷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繁體字中,“練”和“饷”分别寫作「練」和「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練饷這兩個字的形态和現代有所不同。古代漢字中的“練”字在上方多加了一個小點,叫做“纟”,表示繩子,強調了練習的過程。
古代漢字中的“饷”字在左邊有一個小框,表示的是被盛放的食物,體現了“饷”字與食物的關聯。
1. 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小明每月領取的薪水都屬于練饷。
2. 這家公司對新員工都采取練饷政策,以幫助他們熟悉工作環境。
練功、練習、練手、饷銀、練技、練徒
修行、學藝、實習、磨砺
高薪、待遇、報酬、酬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