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練饷的意思、練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練饷的解釋

(1). 明 末為練兵所需軍饷而征收的一種苛稅。 崇祯 十二年下令抽練邊兵和加練民兵,于是加征田賦每畝練饷銀一分,全國共征收七百三十萬兩。與 遼 饷、剿饷當時并稱為“三餉”。見《明史·食貨志二》。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卷三六:“﹝ 崇禎 ﹞十二年餉盡而賊未平,於是又從 嗣昌 及督餉侍郎 張伯鲸 議,勦餉外又增練餉七百三十萬。”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 明 之末年,加練兵十有八萬, 遼 餉、剿餉、練餉,至千有七百餘萬,弊亦同之。”

(2). 清 代練兵的軍需費用。《清史稿·兵志三》:“兵部諸臣會議,以 同治 初年創議練兵,京師神機營及 直隸省 六軍,别籌練餉,特立營制。”《清史稿·兵志三》:“﹝ 同治 ﹞九年, 曾國藩 於 直隸省 增募馬勇千人,分為四營,原有額兵,增足萬人,分練馬隊、步隊,奏定各營哨之制,及底餉、練餉、出征加餉之制,為北方重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練饷"是明代末期針對軍事訓練費用征收的專項稅賦,屬于"三饷加派"之一。該詞由"練兵"與"饷銀"複合構成,指為維持地方武裝力量(鄉兵、民兵)日常訓練所籌措的經費。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崇祯十二年(1639年)朝廷以抵禦清軍、強化防務為由,按畝加征賦銀,每畝折銀一分,全國年征總額達730萬兩。這項稅收主要包含三項支出:練兵器械購置、地方武裝糧饷、馬匹草料供給。

征收方式采用地畝攤派制,《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練饷與早前的"遼饷""剿饷"形成疊加賦稅,緻使農民賦稅負擔較萬曆年間增長50%以上。這種橫征暴斂加劇了社會矛盾,成為明朝滅亡的重要誘因。

該稅種存續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隨着明朝覆滅自然廢止。現代漢語詞典多将其定義為"明代末期為訓練地方武裝而加征的軍費",屬于特定曆史階段的財政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練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義演變進行區分:

一、曆史術語(明末清初軍事稅收)

  1. 基本定義
    指明末為籌措練兵軍饷而征收的附加稅,與“遼饷”“剿饷”并稱“三饷”。

    • 征收時間:崇祯十二年(1639年)開始加征。
    • 稅率:每畝田賦加征銀一分,全國總額達730萬兩。
    • 用途:用于訓練邊兵和民兵,鎮壓農民起義。
  2. 清代延續
    清代沿用此名,指練兵所需的軍需費用。例如,同治年間直隸省曾通過“練饷”維持地方軍隊。

二、現代引申(成語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強調“通過努力獲取報酬”: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明史·食貨志》或清代《廿二史劄記》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傲死班叔悲聲載道背征逼尖不可言狀昌黎蟾宮扳桂尺脈店子陡壁懸崖娥皇女英惡覺廢心風流事過阜茂剛愎怪谲關源國統漢拜鴻書花利家丞家弦戶誦嗟诮借身報仇桀雄寂曆妓妾九芒珠逵穴狼巾老賬匳體了然裡勾外聯麢羊滿庭芳眉頭不伸暖女擗慄窮僥啟手足祛蠹除奸趣舍設難十三月睡帽所天塘火踏雪尋梅特大城市駝駱唍爾巫師黠馬銷蝕枵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