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建時代官員母親的封號。 唐 制,四品官之妻為郡君,五品為縣君。其母邑號,皆加太君。 宋 代群臣之母封號有國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縣太君等稱。 唐 韓愈 《祭左司李員外太夫人文》:“某官某等,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某縣太君 鄭氏 尊夫人之靈。” 宋 歐陽修 《泷岡阡表》:“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 福昌 縣太君,進封 樂安 、 安康 、 彭城 三郡太君。”
(2).指仙女。 唐 李商隱 《燕台》詩之二:“安得薄霧起緗裙,手接雲軿呼太君。” 馮浩 箋注引 徐樹穀 雲:“太君指仙女。”
“太君”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是綜合梳理:
官員母親的封號
唐代規定:四品官員之妻稱“郡君”,五品官員之妻稱“縣君”,其母的封號則加“太”字,如“郡太君”“縣太君”。宋代進一步細化,衍生出“國太夫人”“郡太夫人”等稱號。
例:韓愈《祭左司李員外太夫人文》中提及“某縣太君鄭氏”,即此類用法。
象征地位與尊貴
該稱號僅適用于特定高階官員家族的女性,需滿足“夫君官位四品以上”“身份顯赫”等條件。
代指仙女
部分文獻中,“太君”被引申為對仙女的尊稱,強調其超凡脫俗的地位。
日語詞彙的音譯争議
當代語境中,“太君”逐漸演變為對年長女性的泛尊稱,如“佘老太君”等文學形象強化了這一印象。
該詞原為褒義尊稱,但因曆史原因(如抗日時期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是否適用,避免歧義。
太君是指女性中的尊稱,類似于太太或夫人。這個詞表示對婦女的尊重和敬稱。
太君的拆分部首是“夫”和“心”,部首夫表示男性,心表示内心感情。筆畫數為12。
太君在古代中文中的常見寫法是「太夫人」或「太夫君」,主要出現在明清時期。隨着社會的變遷和語言的演變,現代漢語中的太君一般指對婦女的尊稱。
在古代漢字中,太君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古代的甲骨文中,太君的寫法為「大父君」。在金文中,太君的寫法為「大」和「父君」。
1. 江太君是李大夫人的尊稱。 2. 老師說:“太君,你辛苦了。”
太公、太夫人、太太、太子、太後、太監
女士、貴婦、貴夫人、貴婦人
婢女、丫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