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一塊肉。謂其量少。《魏書·鄭羲傳》:“﹝ 鄭羲 ﹞性又嗇吝,民有禮餉者,皆不與杯酒臠肉,西門受羊酒,東門酤賣之。” 宋 洪邁 《夷堅甲志·史丞相夢賜器》:“我家尚無杯酒臠肉,虛度歲華,安得有金銀如是之富。”
“脔肉”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切割成塊狀的肉。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脔”本義為“切肉成塊”,《說文解字》載“脔,切肉也”,因此“脔肉”即指經過切割處理後的肉塊,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祭祀或宴飨場景。例如《禮記·曲禮》有“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的記載,鄭玄注曰“殽,骨體也;胾,切肉也”,其中“切肉”即與“脔”相關。
在文化意涵層面,“脔肉”常象征特定禮儀規範。如《莊子·至樂》提及“具太牢以為膳”,《周禮》中更明确規定不同等級宴席的肉類處理規格,其中“脔”的大小與形态均需符合禮制要求。這種用法體現了古代中國“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飲食文化特征。
現代漢語中,“脔”字多保留在成語中,如“禁脔”比喻獨占之物,典出《晉書·謝混傳》記載的皇室專屬肉品典故。而作為獨立詞彙,“脔肉”則更多出現在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語詞”,強調其古語屬性。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脔肉”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文獻記載及字形結構進行解析:
基本詞義
“脔肉”指小塊肉,強調其量少。該詞出自《魏書·鄭羲傳》,描述鄭羲性格吝啬,連“杯酒脔肉”也不願分享給送禮者,反而将他人贈送的羊酒轉賣牟利。
字形與字源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其拼音為luán ròu,注音符號為ㄌㄨㄢˊ ㄖㄡˋ。
“脔肉”是古代對少量肉塊的稱謂,兼具文獻考據價值,但當代使用頻率較低。
白紬背理碧紗幮婢子抄近查詢淳善方紅飯堂風笈風鑒阜馬改步改玉功業工業産品黆黆桂闆詭類嚎喪蚝油紅草惶惶不可終日兼程并進徼道姣豔潔身自好戒速繼好進退裕如就便積污局節開緣懇悫令威流飄陋識暖調盤頭辟戾邳張遷風奇道氣吞曲禮日陵月替沙霾椉驵什伍東西田車枉顧未便圍簇溫帶海洋性氣候五兵尚書無疇類下不為例湘雲鶴氅希臘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