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一塊肉。謂其量少。《魏書·鄭羲傳》:“﹝ 鄭羲 ﹞性又嗇吝,民有禮餉者,皆不與杯酒臠肉,西門受羊酒,東門酤賣之。” 宋 洪邁 《夷堅甲志·史丞相夢賜器》:“我家尚無杯酒臠肉,虛度歲華,安得有金銀如是之富。”
“脔肉”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文獻記載及字形結構進行解析:
基本詞義
“脔肉”指小塊肉,強調其量少。該詞出自《魏書·鄭羲傳》,描述鄭羲性格吝啬,連“杯酒脔肉”也不願分享給送禮者,反而将他人贈送的羊酒轉賣牟利。
字形與字源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其拼音為luán ròu,注音符號為ㄌㄨㄢˊ ㄖㄡˋ。
“脔肉”是古代對少量肉塊的稱謂,兼具文獻考據價值,但當代使用頻率較低。
脔肉(lǔn ròu)是指腌制或切割後的肉片,通常用于烹饪或制作肉類菜肴。下面将分别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介紹有關脔肉的相關信息。
脔肉的拆分部首是⺼(月)和⺜(乂),共計9個筆畫。
脔肉一詞最早出現于《玉篇》一書中,形容經過處理後的肉片。
脔肉的繁體是鱲肉。
脔肉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侖肉,"侖"即表示切割的肉片。
1. 餐廳裡的脔肉炒面很受歡迎。
2. 這家店擁有最好吃的脔肉火鍋。
脔肉可以和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比如脔肉披薩、脔肉面條等。
脔肉的近義詞包括片肉、切肉。
脔肉的反義詞是原肉,即未經處理或切割的肉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