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rk time]∶邁步;兩腳僅做交替踏動的動作而不邁步向前
(2) [be at a standstill]∶停頓不前或暫不進行
(3) [step] 〈方〉∶台階
亦作“蹋步”。1.踏罡步鬥。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怪術》:“或為人解災,必用一雞,設祭於庭。又取江石如雞卵,令疾者握之,乃踏步作氣噓叱,雞旋轉而死,石亦四破。”
(2).邁步。《水浒傳》第一○四回:“﹝ 段三娘 ﹞踏步上前,提起拳頭,望 王慶 打來。”《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他一手搓着兩個鐵球,大踏步,從莊門上就嚷進來了。” 饒孟侃 《家鄉》詩:“我連忙踏步走入村中。”
(3).散步。 丁玲 《松子》:“老道人卻悠閑的休息着那疲勞的四肢,慢條斯理的吸着煙……在這裡踏步。”
(4).台階;梯檔。《醒世姻緣傳》第八五回:“起旱就是棧道,蹋步,幾萬丈的高山,下頭看不見底的深澗。”《情變》第二回:“卻是一張竹梯子,這一下已經拔了兩層踏步上來了。”
(5).身體站直,兩腳于原地交替擡起、着地。 李國文 《月食》:“有的人也在走,不過是原地踏步,總不離開那起點。”
“踏步”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各類來源的詳細解釋:
原地交替擡腳動作
指身體直立,雙腳在原地交替擡起、着地而不前進的動作,常用于體操或隊列訓練。例如“原地踏步”。
邁步行走
作為動詞時,可表示普通的邁步前行。如《水浒傳》中“踏步上前”即指向前邁步。
台階或梯檔
在方言或特定語境中,可指代台階、梯子的橫檔。例如“用砂光機處理踏步兩端”。
停滞不前
比喻事物發展處于停頓狀态,如“改革不能原地踏步”。
該詞既包含具體動作(如原地踏步、邁步),也涵蓋物體(台階、爬梯)、抽象狀态(停滞)及文化儀式(踏罡步鬥)。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例證或工程材料參數,可參考來源網頁。
《踏步》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用腳步受力向前移動,特别是按照一定的節奏或步調前行。它常常用來形容士兵等按照規定的步伐行進。
《踏步》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足”(zú),右邊是“止”(zhǐ)。它的拼音是“tà bù”。
根據字的筆畫構造,它總共有15個筆畫。
《踏步》這個詞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易經》中,形容步行的時候注意腳步的穩定和有序,與《五行》中的“步旬”相關。
在繁體字中,踏寫作「踏」。
在古代,踏步的寫法稍有不同。在戰國時期至秦漢時期,踏步的字形是「䠬」,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底部是象征腳的“足”(zú),上部象征沿路行走的“彳”(chì)。
1. 士兵在庫侖管樂隊的伴奏下踏步前進。
2. 運動員需要耐心和毅力,每天踏實地踏步訓練才能取得好成績。
踏步的相關詞彙有:
- 立踏:指用力踏在地面上。
- 騰踏:指迅速地跳躍。
- 蹒踏:指緩慢地行走,躊躇不前。
踏步的近義詞有:
- 行進
- 邁步
- 走步
踏步的反義詞有:
- 停步:指停止行進。
- 倒退:指向後退。
- 站立:指固定在一個位置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