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成年女子平日家居時的發式,将頭發分開結束,垂在兩側。《禮記·雜記下》:“女雖未許嫁,年二十而笄,禮之,婦人執其禮,燕則鬈首。” 孔穎達 疏:“燕則鬈首者,謂既笄之後,尋常在家燕居,則去其笄而鬈首,謂分髮為鬌紒也。”
“鬈首”是古代女子家居時的一種發式,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指古時成年女子平日在家時的發型,将頭發分開并束成兩股,垂于兩側。這種發式與正式場合(如笄禮後佩戴發笄)不同,屬于較為隨意的居家裝扮。
文獻出處
源自《禮記·雜記下》:“女雖未許嫁,年二十而笄……燕則鬈首。”孔穎達進一步注釋:“既笄之後,尋常在家燕居,則去其笄而鬈首,謂分髮為鬌紒也。”
(注:“鬌紒”指分束頭發成兩結。)
禮儀背景
古代女子滿二十歲需行笄禮(成人禮),正式場合需佩戴發笄,而居家時則取下發笄,改用更簡便的“鬈首”發型,體現禮制中“分場合着裝”的規範。
“鬈首”反映了古代女性發式與禮儀制度的關聯,兼具實用性與文化象征意義。
鬈首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頭發卷曲而富有彈性的樣子,形容頭發或鬃毛的形态。
鬈首的部首是鬃(zōng),由“髟”和“獸”兩個部分組成。
鬈首的總筆畫數為15劃。
鬈首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由當時的蒙恬編寫的。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鬈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鬈首的形态有一定的變化。在研究古代文獻中,可以發現有些文獻中将鬈首的字形寫作“鬈”,而有些則寫作“鬈”。
1. 她的長發鬈首如雲,非常迷人。
2. 這匹馬的鬃毛鬈首如煙,非常壯觀。
組詞:卷鬈(形容卷曲的頭發)、鬈曲(形容某物彎曲的樣子)。
近義詞:卷曲、蜷縮。
反義詞:直發、直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