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调五味的肉汁。古代祭祀时用。《仪礼·士虞礼》:“泰羹湆自门入,设于鉶南。”《淮南子·诠言训》:“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樽,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於耳目,不适於口腹,而先王贵之,先本而后末。” 高诱 注:“泰羹,不调五味也。”
“泰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存在差异,但主流解释如下:
“泰羹”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不调五味的肉汁,强调其质朴无修饰的特点。这一解释在《仪礼·士虞礼》《淮南子·诠言训》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词源构成
用途与象征
泰羹作为祭祀用品,体现了“先本后末”的礼制思想。古人认为,祭祀时应使用最原始、不加调味的食物,以表达对祖先或神灵的敬畏与诚意。
文献例证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泰羹”引申为宽宏大量的待遇,认为“泰”表宽厚、“羹”象征款待。但此说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对词义的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以传统文献解释为准。
“泰羹”原义明确指向古代祭祀礼仪,若需更深入研究,可参考《仪礼》《淮南子》等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工具(如、6)。
泰羹一词具有两个主要的意思,分别是宴会上供应的一种传统美食,以及比喻事物的最高境地。
泰羹的第一个字“泰”是由水字旁和太字旁组成,属于水部首,总共有8个笔画;第二个字“羹”是由羊字旁和各字旁组成,属于羊部首,总共有10个笔画。
泰羹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著的《郭注红楼梦》中,形容宴会上供应的美食,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事物的最高境地。
泰羹的繁体字为「泰羹」。
在古时候,泰羹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汉字考据,泰字的古形可能是「夫大口」,羹字的古形可能是「一⺶⺼」。
1. 宴会上的泰羹分量丰盛,口味鲜美,令人食欲大增。
2. 这幅画的技艺之高简直是艺术的泰羹。
泰国、泰山、泰斗、羹匙等。
佳肴、美食、美味、珍馐等。
粗粮、劣食、劣质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