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珰的意思、耳珰的詳細解釋
耳珰的解釋
(1).婦女的耳飾。《後漢書·輿服志下》:“珥,耳璫垂珠也。”《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衙官坐位刀離面,九姓行哀截耳璫。”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女飾》:“耳飾在婦人,大曰環,小曰耳塞;在女曰墜,古之所謂耳璫也。”
(2).卷耳、蒼耳子的别名。 三國 吳 陸玑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卷耳……葉清白色,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婦人耳中璫,今或謂之耳璫草。”《詩·周南·卷耳》 唐 孔穎達 疏:“卷耳草,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中璫,今或謂之耳璫。”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枲耳》。
詞語分解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 珰的解釋 珰 (璫) ā 古代婦女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 中國漢代武職宦官帽子的裝飾品,後借指宦官。 屋椽頭的裝飾,即“瓦當”。 筆畫數:; 部首:王;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耳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涉及古代服飾文化和植物學領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作為耳飾的“耳珰”
-
基本定義
耳珰是古代婦女佩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功能相當于現代的耳墜、耳釘或耳環。其外形呈收腰圓筒狀,中心穿孔,兩端或一端寬大如喇叭口,長度約2-3厘米,直徑約1厘米,材質多為玉石或琉璃。
-
曆史演變
- 起源:佩戴耳珰的習俗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已有類似飾物。
- 漢代流行:漢代成為婦女常見耳飾,部分文獻提到其最初可能源自蠻夷習俗,後融入中原文化。
- 佩戴方式:早期為穿耳式,後發展出簪珥式(用簪固定于發髻旁)和系挂式,不同階層佩戴方式有别。
-
文化意義
部分觀點認為耳珰在漢魏時期具有約束女性行為的象征意義,可能通過佩戴方式傳遞禮教觀念。
二、作為植物别名的“耳珰”
在植物學中,“耳珰”是卷耳和蒼耳子的别稱。這一用法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陸玑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因植物果實形似耳飾而得名。
三、與其他耳飾的區别
耳珰與耳墜的主要差異在于款式:
- 耳珰為嵌入耳垂的筒狀飾物,強調貼合感;
- 耳墜則指下垂的耳飾,強調懸垂動态。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耳飾演變或植物學考據,可參考、2、7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耳珰》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詞語。根據漢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将《耳珰》拆分為“耳”和“珰”,其中,“耳”是一個聲旁部首,表示與耳朵相關的意義,“珰”則是一個形旁部首,表示與寶石寶珠有關。根據這些部首和筆畫,可以初步了解《耳珰》這個詞的基本意思。
《耳珰》一詞的來源暫無準确的資料可以查詢,推測可能是古代形容寶石或珠寶飾品嵌入耳飾的一種說法。特别是在古代宮廷文化中,珠寶耳飾是貴族婦女的重要裝飾之一。所以從字義上來看,《耳珰》可能是指戴在耳朵上的珠寶。
在繁體字中,耳珰的書寫方式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雖然對于《耳珰》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沒有确鑿的文獻記載,但可以以常見的古代漢字書寫風格為參考。例如,字形可能更加曲折,筆劃相對繁複。
以下是《耳珰》的例句:
1. 她佩戴着一對美麗的耳珰。
2. 這個耳珰材質精良,設計别緻。
根據《耳珰》的字義,可以組合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耳環、珠寶、首飾等詞彙。這些詞彙都與耳飾或寶石有關,可以用來增加語言表達的豐富性。
《耳珰》的近義詞可能有耳墜、耳釘等,它們都是形容耳飾的詞彙,可以用來替換《耳珰》以增加變化。
反義詞方面,由于《耳珰》是指一種戴在耳朵上的飾品,所以其反義詞可以是“無耳飾”或“耳朵空無一物”等詞語。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