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鎖禁閉。《新唐書·刑法志》:“死罪校而加杻,官品勳階第七者,鎖禁之。”《二刻拍案驚奇》卷七:“他家父母知道,拿回家去痛打一頓,鎖禁在書房中。”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監禁》:“若流徙等犯,彼原係活罪,候詳允發遣,止宜鎖禁外監。”
“鎖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關押、監禁,指通過鎖閉門窗或其他方式限制人的自由。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鎖禁指将人關押在特定場所(如監獄、書房等),并用鎖具限制其行動自由。例如《新唐書·刑法志》提到對死囚“鎖禁之”,《二刻拍案驚奇》中也有“鎖禁在書房中”的情節。
曆史用法
在古代法律和文學中,鎖禁常用于描述對犯人或特定人物的監禁措施。例如:
使用場景
該詞既可用于實際監禁場景(如監獄管理),也可比喻性地描述受限制的狀态(如思想或行動受限)。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囚禁、禁锢,反義詞則有釋放、解脫等。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權威詞典網站(如滬江詞典、查字典等)的詳細記錄。
《鎖禁》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将某人或某物固定住,使其無法移動或無法自由活動的行為。通常是通過使用鎖具或其他裝置來實現。這個詞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
《鎖禁》的部首是“钅”和“斤”,其中“钅”是指金屬,表示與金屬相關。而“斤”表示斧頭,表示與刑罰、鐐铐、拘束等相關。該詞的總共11個筆畫。
《鎖禁》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以鎖禁方城,分田地。”
在繁體漢字中,該詞的寫法為「鎖禁」。
在古代,鎖禁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比如,在《玉篇》中,《鎖禁》的寫法為「鎖拘」,《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關鎖」。當時的寫法可能隨着朝代和語言的變化而不斷演變。
1. 他用一把大鎖将門鎖禁起來,防止任何人進入。
2. 這個囚犯被鎖禁在鐵籠裡,無法逃脫。
鎖具、禁锢、擊鎖、解禁、束縛
近義詞:拘禁、囚禁、束縛、限制
反義詞:釋放、解放、開放、解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