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無伴時的心緒。《文選·陸機<文賦>》:“或託言於短韻,對窮迹而孤興。” 李善 注:“迹窮而無偶,故曰孤興。” 唐 岑參 《送王大昌齡赴江甯》詩:“舟中饒孤興,湖上多新詩。” 唐 宋之問 《見南山夕陽召監師不至》詩:“孤興欲待誰?待此湖上月。”
“孤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由“孤”(獨自)和“興”(興起、情緒)組合而成,字面指獨自産生的情緻或行動,常表示在無人陪伴或支持時的心境或行為。
情感與行為雙重内涵
文學與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典詩詞,用于表達文人雅士獨處時的感懷或創作情境。例如宋之問“孤興欲待誰?待此湖上月”,以孤寂襯托對自然景物的寄托。
近義與關聯詞
可聯繫“孤芳自賞”“獨行其是”等詞,但“孤興”更側重心境與行動的結合,而非單純性格描述。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文賦》《全唐詩》等文獻,或通過滬江詞典等工具查詢擴展信息。
孤興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人獨自一人想事、做事、行動等。下面将對孤興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介紹。
孤興由兩個部首組成:孑(字形拆分成三橫,總共三畫)和興(字形拆分成四點和七橫,共計十一畫),總共有十四畫。
孤興最早出現在《漢書·匈奴傳》中,意指站在高處獨自一人興奮地望着遠方。後來,這個詞漸漸擴展引申為人獨自一人行動、想事等意思。
在繁體字中,孤興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一緻。
在古代漢字中,孤興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興”字在古代常寫作“興”,即“孤興”,表示孤獨的興奮或熱情。
1. 他在寂靜的夜晚,孤興站在山頂,凝視着星空。
2. 孤興之下,他決定獨自一人踏上旅程。
1. 孤身興趣 – 形容人獨自一人對某種事物或活動感興趣。
2. 孤獨興起 – 形容人在孤獨的環境中突然産生強烈的興趣或動力。
1. 孤軍 – 指獨自一人行動或在困難中獨自承受。
2. 孤立 – 指與他人隔絕、獨自一人。
衆興 – 指衆人一起興奮或熱情。
以上就是關于孤興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