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監督。《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且夫監臨天下諸将,不為王不可,願将軍立為 楚王 也。” 唐 趙璘 《因話錄·徵》:“至于藩鎮,經管内支郡,則俱是古南面諸侯,但以使職監臨,如臺省之官,至外地耳。”《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張郃 被迫,必投 西蜀 ;今可遣将助之,就如監臨,使不生外心。” 蔡東藩 《清史通俗演義》第八五回:“祖宗監臨,臣實不懼。用是披肝膽,冒斧鑕,痛哭直陳,不勝迫切待命之至!”
(2).負有監察臨視責任的官吏。 唐 薛能 《監郡犍為将歸使府登樓寓題》詩:“幾日監臨向 蜀 春,錯抛歌酒強憂人。”《舊唐書·楊炎傳》:“宰臣於庶官,比之監臨,官市賈有羨利,計其利以乞取論罪,當奪官。”《宋史·王化基傳》:“臣任 揚州 時,朝廷添置監臨、使臣等職,實逾本州官數。”
(3).指科舉制度中鄉試的監考官。《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先年有一位老先生,兒子已做了大位,他還要科舉。後來點名,監臨不肯收他。”《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那位監臨大人,便把他的硃卷捧在手裡,吟哦他那首排律的詩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主考和監臨説話,開了門,一個坐在門裡,一個坐在門外。”
“監臨”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意義圍繞“監督”展開,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該詞貫穿古代政治與教育體系,既體現權力制衡,也反映制度設計。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史記》《舊唐書》等史籍。
《監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監督、監視、監管。它可以用來描述某個人或組織對于某個事物進行觀察、監察和管理的行為或過程。
《監臨》這個詞的部首是“⺙”(卩)和“⺮”(竹),它屬于複部首,即兩個部首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詞的義理信息。
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其中包括卩部6畫和竹部11畫。
《監臨》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它是在現代漢語中逐漸形成和使用的。它的字形結構清晰,沒有特殊繁體形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與《監臨》相近的詞語可以是“監視”、“監守”等。這些詞在古代多用于描述對于囚犯進行監管、觀察的行為。
1. 公司安排了專門的人員來監臨工地的施工情況。
2. 他被派去監臨那個項目的進展,并及時彙報給上級領導。
監看、監考、監護、監房、臨危、臨時、臨界等。
監視、監控、監管、追蹤、觀察。
放任、放手、忽略、不管、不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