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紅全帖的意思、大紅全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紅全帖的解釋

舊時表示鄭重禮節的紅柬。用梅紅紙折成帖式,共十面,故稱全帖。《老殘遊記》第七回:“那時又有一個家人揭了門簾,拿了好幾個大紅全帖進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紅全帖是中國傳統禮儀文書的一種特殊形式,特指以整幅朱紅紙折疊書寫、用于隆重場合的正式拜帖或禮帖。其核心含義與使用規範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形制特征

    “全帖”指完整折疊的八頁帖套(共四面),區别于單頁的“單帖”。以朱紅色紙制作,象征莊重喜慶,故稱“大紅全帖”。其尺寸較大(通常約30×20厘米),封面正中書“正帖”二字,内頁按固定格式書寫内容。

  2. 禮儀等級

    明清時期專用于高階社交場景,如官員互拜、婚姻六禮(如納采、請期)、重要賀壽等。《清稗類鈔》載:“遇有慶賀,必用全帖,以紅紙為之。” 其使用彰顯對受帖者的最高禮敬。

二、文化内涵

  1. 禮制象征

    紅色在傳統禮俗中代表吉祥尊貴,全帖的朱紅色澤與完整形制共同構成“禮全”的具象表達,體現《周禮》“以赤璋禮南方”的色彩禮制遺風。

  2. 書寫規範

    内頁需楷書工整,首行頂格寫受帖者尊稱(如“某某大人台啟”),末頁落款處加蓋名章。據《明代社交禮儀研究》,全帖内容須避諱擡頭、空格等格式,嚴謹度高于普通書柬。

三、曆史演變

清代後逐漸簡化,但民國時期仍見于士紳階層婚書。現代漢語中,“大紅全帖”已成為傳統文化符號,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民俗研究,如《中國民俗大典》将其列為“傳統書帖儀軌”典型實例。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全帖"詞條
  2. 徐珂《清稗類鈔·禮制篇》
  3.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
  4. 趙世瑜《明代社交禮儀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5. 《中國民俗大典·交際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大紅全帖”是一個傳統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舊時用于鄭重禮節場合的紅色柬帖,通常以梅紅紙折疊成十面的形式制成,象征禮儀的周全與莊重。該詞也引申為形容事物完備、内容詳盡的狀态。

2.曆史起源

起源于清代,最初是官府或寺廟保存的正式文件,因封面為紅色且内容詳盡,故稱“大紅全帖”。後來逐漸演變為禮節性柬帖,用于婚喪嫁娶、官場往來等正式場合。

3.結構特點

4.使用場景

5.文學與文化意義

在古典文學中,大紅全帖不僅是禮節工具,也承載着社會等級和傳統禮儀的象征。例如紅色在中國文化中代表吉祥、權威,十面折疊則暗含“十全十美”的寓意。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老殘遊記》原文或清代禮儀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必不得已車軲辘成都賣蔔楚鉗釣台遞戰發喟鋼鋸膏糜賀新涼化格幻師慧眼獨具胡攪蠻纏碣子急驚風撞着慢郎中金箍棒谲佹抗音礦床礦泉礦稅逵師來信類見略同鲢子亂人録貼眠倒粘粘糊糊哝唧辟位迫速潛轉磬出凄神戎旆肉稱肉飛仙塞蘆三率三竺僧盟山巅韶儀深坡設戲樹脂宿訟兔冊徒倮吞蝕托鳳攀龍陀羅尼惋怒仙醪纖邪脅肢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