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逍遙自在。 元 關漢卿 《魯齋郎》第四折:“我這裡自磨陀,飲香醪,醉顔酡,拚沉睡在松蘿。” 元 楊朝英 《殿前歡·和阿裡西瑛韻》曲:“醉時林下和衣卧,半世磨陀,富和貧争甚麼。” 元 朱庭玉 《祆神急·道情》套曲:“隨時達變,得磨陀處且磨陀。”
(2).猶豫;徘徊。 明 湯顯祖 《牡丹亭·慈戒》:“後花園窣靜無邊闊,亭臺半倒落。便我中年人要去時節,尚兀自裡打個磨陀。” 清 洪昇 《長生殿·冥追》:“俺悄魂輕似葉,他征騎疾如梭。剛打個磨陀,翠旗尖又早被樹煙鎖。”
(3).磨蹭。 清 蒲松齡 《牆頭記》第二回:“你在路上慢慢走,避風的去處好磨陀,到家就是晌午錯。”
“磨陀”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逍遙自在
指生活态度灑脫、無拘無束。例如元代關漢卿在《大德歌》中寫道:“得磨陀處且磨陀”,表達隨遇而安的心境。
猶豫、徘徊
形容行動遲疑不決,如明代湯顯祖《牡丹亭》中“尚兀自裡打個磨陀”,描繪人物内心的躊躇。
磨蹭、拖延
現代用法中更強調做事拖拉、效率低下,如“磨陀半天未完成”。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需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元曲選》等權威資料。
《磨陀》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mó tuó。
《磨陀》的部首是石(矶)和走,由13個筆畫構成。
《磨陀》一詞最早見于《漢書·谒者列傳》:“言研磨陀刀,仿佛無雜心,然後能得正。”意為用磨刀石磨磨刀,好像沒有雜念一樣,然後能夠獲得正當的結果。
《磨陀》的繁體字為「磨陀」,讀音相同。
在古代寫法中,磨陀的第一個字矶的形狀與現代不同,字頭上部分有兩個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