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孫吳的意思、孫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孫吳的解釋

(1). 春秋 時 孫武 和 戰國 時 吳起 的并稱。皆古代兵家。 孫武 著《兵法》十三篇。 吳起 著《吳子》四十八篇。《荀子·議兵》:“ 孫 吳 用之,無敵於天下。” 楊倞 注:“ 孫 ,謂 吳 王 闔閭 将 孫武 ; 吳 ,謂 魏武侯 将 吳起 也。” 南朝 梁簡文帝 《雁門太守行》之一:“少解 孫 吳 法,家本 幽 并 兒。”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為長歌》:“長兄少年曾落托,拔劍沙場隨 衛 霍 。口裡雖譚 周 孔 文,懷中不舍 孫 吳 略。”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臣僚之中,素有才識,可賜 孫 吳 之書,使知文武之方。” 清 洪昇 《長生殿·剿寇》:“軍令分明,争看奮鷹揚堂堂元帥。端的是 孫 吳 無賽,管淨掃妖氛毒害。”

(2). 三國 時 吳國 ,因王室姓 孫 ,曆史上也稱 孫吳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十·甯國府》:“府東南一百五裡…… 漢 宛陵縣 地, 後漢 建安 十三年, 孫吳 分置 寧國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孫吳在漢語詞典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分别指向曆史政權與軍事家并稱,釋義如下:


一、曆史政權名稱(專有名詞)

指中國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80年)割據東南的政權,由孫氏家族建立,史稱東吳或孫吳。其統治範圍涵蓋長江中下遊及嶺南地區,與曹魏、蜀漢并立,定都建業(今南京)。該政權因孫權稱帝而正式立國,是六朝之始,對江南開發具有重要曆史意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4卷第12頁“孫吳”條,釋義參考三國史權威斷代。


二、軍事家并稱(複合專名)

特指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與戰國初期軍事家吳起的合稱。二人均為中國古代傑出軍事理論家與實踐家:


補充說明

“孫吳”一詞的兩種釋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1. 曆史文獻中多指東吳政權(如“孫吳據江東”);
  2. 兵學範疇則指孫武與吳起(如“孫吳之術”)。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289頁“孫”字條。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與曆史研究,核心内容引自《漢語大詞典》及軍事史專著,符合學術規範與考據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孫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三國時期政權(主要含義)

孫吳(222年-280年)是三國時期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為孫吳或東吳。

  1. 曆史沿革

    • 221年,孫權被曹魏冊封為吳王;222年宣布獨立,改年號“黃武”。
    • 229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正式建國,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 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軍抵達台灣(時稱夷洲),是中國曆史上首次對台灣的官方記載。
    • 280年,孫吳被西晉滅亡,結束了三國鼎立局面。
  2. 曆史地位

    • 疆域:全盛時期包括漢末揚州、荊州大部及交州全境,後分設廣州。
    • 經濟文化:推動江南地區開發,促進農業、手工業發展,為東晉南朝經濟繁榮奠定基礎。
    • 軍事外交:通過赤壁之戰與蜀漢結盟抗曹,後期與遼東公孫淵短暫聯合,但最終失敗。

二、古代兵家人物(次要含義)

“孫吳”亦指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與戰國時期吳起的并稱,兩人均為古代著名軍事理論家。

  1. 孫武:著《孫子兵法》,被譽為“兵聖”,其戰略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2. 吳起:著《吳子》,主張“内修文德,外治武備”,兼具政治與軍事才能。

    例:《荀子·議兵》提到“孫吳用之,無敵于天下”,即強調兩者的軍事理論價值。

其他補充

“孫吳”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含義仍指向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

别人正在浏覽...

艾孀暗當冰消霧散吃閑飯崇福賜氏耽思點鐵彫傷反撥奉贈負擕竿頭直上鈎鐮鬼靈精曷蘇館會守回頭客郊廛浄利矜句飾字金馬門既位絶埃開線勑厲練裙臨硎留班露田漭蕩馬直面油冥界賠送朋執披凍痞積窮窭子蜷蜿山硖生花筆滲人十二碧峰水利化說不上死權四院松箑韬迹隱智騰出條石停付頭稍無端端五供兒武劇憲牍綫穗子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