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峽。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淮水》:“ 淮水 又北逕山硤中,謂之 硤石 。” 唐 常衮 《授柏貞節夔忠等州防禦使制》:“山硤雄鎮,江關要衝,實籍兼才,俾膺茲任。”《金史·忠義傳二·趙益》:“ 大元 兵入境, 益 鳩合土豪,保聚山硤,屢戰有功。”
“山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山硖指山洞中的石縫或石隙,本義強調自然形成的狹窄空間。後來詞義引申為形容非常狹小的地方,常用于比喻人或事物所處的局促環境。
本義:
原指山體或岩石間天然的縫隙,如“山洞中的石縫”。這種狹窄的空間特征成為詞義擴展的基礎。
引申義:
現代多用于比喻空間或處境的逼仄,例如形容狹小的房間、擁擠的場所等,帶有一定誇張色彩。例句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古籍用例或方言變體,可參考《山硖漢語詞典》等專業辭書。
《山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山中的石洞或者山洞中的石室。在中國文化中,山硖常被用來形容幽靜清涼、山水秀美的地方。
《山硖》的部首是“山”和“石”,它們分别位于字的上、下部。此外,共有11個筆畫組成這個字。
《山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見于《後漢書·鄉土志》的記載。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山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定的差異。例如,《山硖》這個詞的字形在古漢字中,字的結構更加複雜,但整體上仍保留了現代形态的基本輪廓。
1. 我們爬山的時候發現了一座神秘的山硖。
2. 在山硖中修行可以得到甯靜和平衡。
由《山硖》這個詞組成的其他詞語有:山谷、硖石、山洞、石室等。
《山硖》的近義詞是山洞、山窟、山穴。反義詞是平地、平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