橹楯的意思、橹楯的詳細解釋
橹楯的解釋
大盾。 漢 荀悅 《漢紀·元帝紀下》:“ 漢 兵四面推櫓楯,并入土城。” 清 曾國藩 《金陵湘軍陸師昭忠祠記》:“累箱實土,以作櫓楯。”
詞語分解
- 橹的解釋 橹 (櫓) ǔ 撥水使船前進的工具,置于船邊,比槳長,用于搖動:搖橹過江。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楯的解釋 楯 ǔ 闌檻橫木,指闌幹:楯軒。 拔擢:“引楯萬物,群美萌生”。 古代載棺木的車。 楯 ù 同“盾”。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橹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作為防禦兵器(大盾)
- 字義解析
- 橹:本指長槳(如、7),但在軍事語境中引申為“大盾”,如《過秦論》中“流血漂橹”即形容盾牌之多。
- 楯:通“盾”,讀作“dùn”,指盾牌。
- 組合義:兩者連用時,“橹楯”指大型盾牌,用于戰場防護。
- 文獻例證
- 漢荀悅《漢紀》記載“漢兵四面推櫓楯”,描述士兵用大盾推進攻城。
- 清代曾國藩的軍事記錄中,提到以土箱堆疊成“櫓楯”作為防禦工事。
二、作為船舶裝置(仿生魚尾)
- 功能與結構
- 橹楯是一種安裝在船尾的仿生裝置,形似魚尾,通過左右擺動推動船隻前進。
- 此用法較罕見,可能與“橹”的劃船功能相關。
三、補充說明
- 讀音差異:“楯”在“橹楯”中讀“dùn”時指盾牌,讀“shǔn”時指欄杆,但“橹楯”一般取“dùn”音。
- 語境判斷:需結合上下文,如涉及戰争描述多為盾牌,涉及船舶則可能為船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軍事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橹楯》是什麼意思
《橹楯》這個詞是中國古代的漢字,意思是劃船時用于固定船槳或槳岸的木制工具。
拆分部首和筆畫
《橹楯》的部首是木(木字旁)和曰(日字旁),它的總共筆畫數為19畫。
來源與繁體
《橹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中,是中國古代的字詞之一。在繁體中,它的寫法分别是「櫓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一些不同,可以以楷書為例。《橹楯》在古代的楷書寫法中,橹的「添」字旁的部分長而大,楯的上半部分像是一個擴大的木字旁,下半部分是一個擴大的曰字旁。
例句
1. 他用橹楯穩穩地劃過湖面。
2. 劃手們準備好橹楯,等待船長的指令。
組詞
1. 橹手(指劃船的人)
2. 橹船(指使用橹楯劃動的船)
3. 槳楯(指用于固定槳或槳岸的工具)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劃船槳、槳杆、搖橹
反義詞:舵、帆、車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