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逕廷 ”。1.門外小路和庭院。《莊子·逍遙遊》:“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逕,門外路;庭,堂外地。” 清 黃遵憲 《感懷呈樵野尚書丈》詩:“我生遇合如逕廷,累百感心勞萬形。”
(2).因以喻相距甚遠或有差距。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丙編》卷一:“詩意與 狄歸昌 同。而其惻怛規戒,涵蓄不露,則大有逕庭矣。”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予同年 吳君 , 順治 末進士,嘗遊 武林 ,宿留數月始歸。予詢以 西湖 、 西溪 諸名勝,曰:‘皆不知也。’詢其未往遊之故,則大笑曰:‘吾跋涉水陸二千餘裡,豈為山水往耶!’予為先兄 西樵 言之,以為人嗜好逕庭乃如此。” 清 恽敬 《吳城萬壽宮碑銘》:“夫 黃帝 教熊羆貔貅驅虎, 禹 驅蛇龍, 周公 驅虎豹犀象,射妖鳥,殺水神,與後世幻人詭士所行,其得失豈不逕庭哉!”
“迳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原指門外的小路(迳)和庭院(庭),表示兩者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這一用法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其中“庭”特指堂外的空地。
在《莊子》的語境中,“迳庭”被引申為相差極遠、差距懸殊的比喻義,形容事物或觀點差異極大。例如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用“大有逕庭”表示差距明顯,清代王士禛的著作也延續了這一用法。
“迳庭”與“徑庭”為異體詞,可通用。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大相徑庭”這一成語表達“相差很遠”的含義。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詞義演變,可參考《莊子》原文及曆代注釋文獻。
迳庭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具有濃郁的古典風格,意為徑直進入庭院。由于字形獨特,迳庭常被用來形容人物行事堅決果斷、直接、不迂回的特點。
迳(jìng): 辶(辵) + 卄 + 口
庭(tíng): 廣 + 廴 + 木
迳庭的字義和用法源自《荀子·勸學》一書,其引申義來源于古代人們對庭院格局規劃的審美觀念。迳庭不僅可以用來指代庭院中直線的路徑,而且也在文學意境中出現,形容人以直接方式達成目标,追求令人心曠神怡的庭院景緻。
繁體字為『逕庭』
迳庭在古代的寫法依次推進為「井雲土」,即井字旁表示直線前進,雲字下方是土字,表示庭院所在地。
少年英雄以迳庭之志,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争中。
迳行、迳往、迳進、迳射、迳由等
徑直、直截了當、直接、直抵、直達等
繞行、曲折、迂回、拐彎抹角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