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枕的意思、安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枕的解釋

安眠。亦用以比喻無憂無慮。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二》:“欲平 赤眉 而後入關,是不守其本而争其末也!恐國家之守轉在 函谷 ,雖卧 洛陽 ,得安枕邪?” 宋 葉適 《上殿劄子》:“故内治柔和無狡悍思亂之民,不煩寸兵尺鐵,可以安枕,此其得也。”《明史·兵志三》:“将士疲于奔命,未嘗得安枕也。” 陳毅 《宿歐西》詩:“十日荒煙盡滌蕩,今夜安枕似我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枕”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安”和“枕”兩個語素構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解釋為“安心地枕着枕頭睡覺,比喻沒有憂慮地生活”。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字面含義 指物理層面的安穩睡眠狀态,如:

二、引申含義 表達精神層面的安定無憂,常見于:

  1. 治國語境:“黎民安枕”形容社會治理良好(《資治通鑒》注疏)
  2. 處世态度:“不得安枕”描述憂患意識(《朱子語類》卷十三)
  3. 日常表達:“安枕無憂”已成為固定四字格(《漢語成語詞典》)

該詞的語法功能主要為動詞性短語,常與“而卧”“無憂”等成分搭配使用。在語義演變中,從具體睡眠動作發展為抽象的心理狀态表述,符合漢語詞彙隱喻化的發展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安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安枕”字面指放好枕頭準備睡覺,引申為無憂無慮、心境安甯的狀态。常用于描述生活安定或擺脫憂慮後的放松,如“安枕而卧”“夜不安枕”等表達。

二、出處與典故

  1. 曆史文獻

    •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提到:“若袁術併了玄德,則北連泰山諸将以圖我,我不能安枕矣”,此處強調局勢動蕩導緻無法安心。
    • 《宋史·徐中行傳》記載徐中行“夜不安枕者,逾年”,體現其勤學苦思的狀态。
    • 晉代袁宏《後漢紀》中“得安枕邪?”則用于表達對局勢的擔憂。
  2. 近現代引用
    陳毅在《宿歐西》詩中寫道:“十日荒煙盡滌蕩,今夜安枕似我屋”,通過對比戰亂與安甯,突顯“安枕”的珍貴。

三、用法與擴展

四、文化内涵

“安枕”不僅反映古人對生活安穩的追求,也常被用于政治語境,如《明史·兵志三》提到将士“未嘗得安枕”,暗示局勢緊張。這一詞彙通過曆史沉澱,成為中華文化中“居安思危”思想的語言載體。

别人正在浏覽...

卑扈鞭箠不凡沖星怆思出幽升高村傭黨裡冬冬聲兒女夫妻繁促返軸飛風風書俯躬供藝管家婆軌忒酣鬯甲館棘門軍繼志述事看殺臉紅耳熱領口靈蘭倫脊蠻奴旄麾茂庸沒世難忘冥鈞判解棚籍砰磕駍隱片劑欠須輕下慢上親田窮地羣國人材三頭對案身非木石神乳釋言瞬間貪癡镋钯澹台逃軍托咐鴕鳥完具誣濫仙室枭令下山斜風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