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吏的意思、俗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吏的解釋

才智凡庸的官吏。 漢 賈誼 《治安策》:“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俗吏之所務,在于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漢書·兒寬傳》:“異日, 湯 見上。問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誰為之者?’ 湯 言 兒寬 。” 清 錢謙益 《福建泉州府知府趙士許授中憲大夫制》:“爾為郡一出於仁人、學士之為,而絶去鄙儒、俗吏之習,其亦有前政之思乎?” 郭沫若 《革命春秋·歸去來·達夫的來訪》:“我看 達夫 的使命依然是做個文藝作家,與其為俗吏式的事務所糾纏,倒應該隨時隨地去豐富自己的作家的生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俗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構詞與基本釋義 “俗吏”由“俗”與“吏”組合而成。“俗”指庸俗、淺薄,《說文解字》釋為“習也”,引申為缺乏遠見卓識;“吏”指古代官吏,《周禮》中已有“六吏”之稱。合指“品格庸俗、目光短淺的官吏”,多用于批評官僚體系中缺乏政治理想者。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二、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該詞常見于史書及政論,如《漢書·賈誼傳》批評“俗吏之所務,在于刀筆筐箧”,指此類官員僅關注文書瑣事而忽視民生大計。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亦用“俗吏”貶斥逢迎權貴的官員群體。參考來源:《漢書》卷四十八、《資治通鑒·唐紀五十四》。

三、近現代語義擴展 近現代學者如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分析,“俗吏”詞義逐漸延伸至諷刺官僚主義作風,強調其與“循吏”(守法有德的官員)形成對立。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讨論吏治文化,如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評析明清官場生态時多次引用該詞。參考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聯書店,2001年)。

網絡擴展解釋

“俗吏”是古代中國對特定類型官吏的貶義稱呼,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定義

指才智平庸、缺乏儒學修養的官吏,常陷于瑣碎事務而忽視治國大局。

二、詞源與演變

  1. 語源:最早見于賈誼《治安策》"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原指不通儒術的普通文吏()。
  2. 特征演變:
    • 漢代:與儒生對比,指隻懂律令簿書的基層官吏()
    • 後世擴展:衍生出"庸俗無卓見""不廉潔"等負面評價()

三、典型特征

  1. 能力局限:僅擅長處理"刀筆筐篋"(文書錢糧),缺乏治國方略()
  2. 思想局限:未受儒家經典熏陶,無法承擔"移風易俗"的教化職責()
  3. 行為表現:部分文獻延伸指貪污腐敗,但此屬引申義()

四、文獻例證

注意:現代研究中,學者指出《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将"俗吏"簡單等同于"貪官"存在釋義偏差,其本義更側重學識能力而非道德評判()。

别人正在浏覽...

榜志半仙戲辯解朝黻趁閑摛光螭盤齒鞋匠持中颠越吊死問疾丁力丢卒保車鬥亂惡人防風風馬豐貌風燭殘年覆算歌唫廣州泉觀客慣一骨棱棱古樂府寒栗函塞回頭見獲悉荊阮饑溺巾幂卷武老公事勞政命曆鳥道羊腸捧土剽摘岐出岐入人懷蓐蟻三百甕虀散帶山幽審美趣味水陸道場説議四衆騰上田役痛诮投解舞筆弄文五行八作廂軍小家相箫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