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智凡庸的官吏。 漢 賈誼 《治安策》:“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俗吏之所務,在于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漢書·兒寬傳》:“異日, 湯 見上。問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誰為之者?’ 湯 言 兒寬 。” 清 錢謙益 《福建泉州府知府趙士許授中憲大夫制》:“爾為郡一出於仁人、學士之為,而絶去鄙儒、俗吏之習,其亦有前政之思乎?” 郭沫若 《革命春秋·歸去來·達夫的來訪》:“我看 達夫 的使命依然是做個文藝作家,與其為俗吏式的事務所糾纏,倒應該隨時隨地去豐富自己的作家的生命。”
“俗吏”是古代中國對特定類型官吏的貶義稱呼,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才智平庸、缺乏儒學修養的官吏,常陷于瑣碎事務而忽視治國大局。
注意:現代研究中,學者指出《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将"俗吏"簡單等同于"貪官"存在釋義偏差,其本義更側重學識能力而非道德評判()。
俗吏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俗和吏。
俗的部首是亻(人),總筆畫為6;吏的部首是口,總筆畫為5。
俗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中,用來形容一般官吏和屬于民間的地方官員。
俗吏的繁體字是俗吏。
在古代,俗吏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是「俗惡」。
1. 這個地區的俗吏************,群衆們對他們非常不滿。
2. 古代封建社會中的俗吏往往************,剝削百姓。
俗吏沒有太多的相關詞語組合。
俗吏的近義詞可以是官吏、地方官員。
俗吏的反義詞可以是清官、廉吏,表示廉潔正直的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