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諸侯為狩獵而役使民衆。《周禮·天官·大宰》:“八曰田役,以馭其衆。” 賈公彥 疏:“謂采地之中,得田獵使役於民。” 孫诒讓 正義:“謂起徒役以田獵也。”《晉書·地理志上》:“小司徒以五人為伍……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貢賦。”
(2).指農事方面的差役。《宋史·食貨志上五》:“既雲百姓樂於應募,何以戶降四等,必須二等戶保任。任之而逃,則勒任者就田役,此豈得雲樂應也耶?”
“田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拼音:tián yì
結構:田(獨體結構) + 役(左右結構)
諸侯為狩獵而役使民衆
指古代諸侯在狩獵活動中征調民衆參與勞役。例如《周禮·天官·大宰》記載:“八曰田役,以馭其衆”,賈公彥注解為“起徒役以田獵”,即通過勞役組織狩獵活動。這種勞役既是軍事訓練,也具備禮儀性質,常見于先秦時期的貴族制度中。
農事方面的差役
廣義上也可指與農業相關的勞役,包括耕種、水利等公共事務的征調。如《晉書·地理志》提到通過“田役”組織民衆完成農業任務,并以此規範賦稅。這一用法反映了古代社會對農業生産的重視。
“田役”一詞多見于古代典籍,現代已不常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既有軍事管理色彩,又涉及農業社會的基礎運作模式。
田役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第一個字是“田”,第二個字是“役”。田役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田”字的部首是“田”字旁,它的筆畫數是四;“役”字的部首是“彳”字旁,它的筆畫數是三。
田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在中國農耕曆史上,農田是農民們勞動的重中之重,而田役指的就是人們所進行的田地耕作、種植等農田勞動。這個詞語體現了古代社會中人們對農田的重視和勞動的重要性。
在繁體字中,田役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别。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舉例來說,漢字“田”在古代寫法中,其形狀呈現為左右對稱,上部呈現橫行。而漢字“役”的古代寫法中,其形狀呈現出甲骨文的風格,線條較為方正,簡潔明了。
以下是一些關于田役的例句:
一些與田役相關的組詞包括:田地、農田、耕田、種植等。
至于田役的近義詞,可以包括:農活、農事、耕作等。
而田役的反義詞則可以是:非農勞動、工作、職業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