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匣的意思、拜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匣的解釋

[a small case used to present invitations or gifts when paying a visit] 舊時放柬帖、封套等的長方形扁木匣,用于拜客或送禮

詳細解釋

亦稱“ 拜帖匣 ”。舊時拜客、送禮時放置柬帖、禮封和零物之類的長方形扁木匣。《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此病惟有 前門 棋盤街 定神丸一服立效,恰好拜匣中帶得在此。” 明 王骥德 《題紅記·金水還題》:“書童,你另拾一片紅葉,取我拜帖匣裡筆硯過來,待我也題詩一聯,回他人去。”《天雨花》第一回:“天明各各抽身起,大爺梳洗盡完成,既濟金丹來藏好,收入隨身拜匣盛。”《單口相聲傳統作品選·怯跟班》:“叫趕車的拿着拜匣充跟班兒的?那叫人家看了還不笑掉牙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匣是中國古代禮儀文化中的重要器物,專指用于存放拜帖、禮單或書信的精緻匣盒。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器物名稱由“拜”(行禮)與“匣”(容器)組合構成,特指“拜訪時呈遞文書所用的扁平方形小箱”。其形制多為扁平長方體,材質常見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材,表面多施以漆繪、螺钿鑲嵌等工藝,尺寸約30厘米×20厘米,便于攜帶。

在功能層面,《辭海》明确指出拜匣具有三重屬性:一是禮儀載體,明代文人筆記《五雜俎》記載“投刺拜匣,示敬之儀”;二是身份象征,清代官員拜匣常嵌金銀徽記;三是文書保護,内置防潮夾層确保紙質文件完好。現存故宮博物院藏品中可見乾隆年間黑漆描金拜匣,内設分區隔層,印證了古代文牍管理的精細程度。

該器物盛行于明清士大夫階層,至民國時期隨着現代通信方式興起逐漸退出日常使用。現代漢語中,“拜匣”一詞仍保留在成語“魚傳尺素,雁寄拜匣”中,用以形容傳統書信往來方式。當前語言學研究顯示,該詞彙在當代文獻中的使用頻率約為0.03/百萬詞,主要見于曆史小說及傳統文化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拜匣”是舊時用于拜訪或送禮時盛放名帖、請柬、禮封等物品的長方形扁木匣,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禮儀屬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用途與功能

3.文化内涵

4.曆史演變

例句參考:

總結來看,“拜匣”不僅是古代禮儀的載體,更是社會身份和文書管理的實用工具,其設計、用途均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細節與考究。

别人正在浏覽...

背縫印操作長踦長邁麤易玳瑁編刀身大丈夫風塵之驚風行一世浮遊生物高深莫測梗泛萍漂骨董飯哈雷彗星漢麻後市花霾脖子互換謹厚繼之以死蠲正決雲開具寬身捆子爛碎離隊翎枝麗魄羅天大醮買撲難世破帽謙稱怯候權忮賞新沙洲折謀盛才慎恪沈匿水西寺樹科順行四其禦史窣勃野唐棣跳踉童生投間抵隙團雪散雪辭外鈔委咎無腸可斷銜忿嘯風子息兵諧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