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隻怕。表示拟測。 元 麻革 《守約齋為呂仲和作》詩:“第恐達者事,還為狷者嗤。” 元 麻革 《歸潛堂為劉京叔賦》詩:“第恐遯世志,還負習隱譏。”
“第恐”的漢語詞典釋義
“第恐”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漢語詞組,多見于古代文獻或近代白話作品,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為“隻是恐怕”“隻怕”,用于表達說話者對某種情況可能發生的擔憂或推測,常帶有委婉的轉折語氣。以下從結構、語義及用法三方面詳細解析:
二字組合後,“第”修飾“恐”,構成“隻是擔心……”的語義結構,弱化了絕對性,凸顯委婉語氣。
表達委婉推測:
用于說話者提出顧慮時,避免直接否定或斷言,留有回旋餘地。
例: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聶小倩》:“第恐荒榛斷梗,不足供嘉賓耳。”(隻是擔心荒草叢生、斷枝殘梗,不足以招待貴客。)
- 此處“第恐”暗示環境簡陋可能怠慢對方,但措辭含蓄。
隱含轉折關系:
常與前半句形成“雖可……第恐……”的邏輯結構,前句陳述積極面,後句引出潛在問題。
例:《儒林外史》第三回:“周進道:‘第恐他年紀太小,不曉得沖撞。’”(周進說:“隻怕他年紀太小,不懂禮節沖撞了人。”)
語體與時代性:
屬近代漢語書面語體,多見于明清小說、筆記及書信。現代漢語中已被“隻怕”“恐怕”等替代。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第恐:猶隻怕。表示推測或擔憂。”
- 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第恐人心不似長兄,所以躊躇。”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在虛詞章節指出,“第”作副詞表“僅、隻”,與“恐”“懼”等組合後構成委婉推測句式,屬文言常見用法。
古籍用例:
“惟恐”側重“隻怕發生某事”(如:惟恐不及),強調主觀上極力避免;
“第恐”側重“隻是擔心某種結果”,更客觀陳述顧慮。
“隻怕”“恐怕”“或恐”。
“第恐”是文言中表達委婉擔憂的固定搭配,其語義重在通過“第”的限定緩和語氣,反映漢語在交際中的含蓄特質。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與口語混用。
“第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第恐”意為“隻怕”,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推測或擔憂,帶有假設性語氣。例如在元代麻革的詩中,“第恐達者事,還為狷者嗤”即表達了對可能結果的顧慮。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詩詞中,表達對未來的假設性擔憂。例如:
“第恐遯世志,還負習隱譏”(元·麻革)
此處指擔心自己的隱居志向會招緻他人譏諷。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極其恐懼”,但結合權威來源及詩句語境,此說法可能混淆了“第恐”與“大恐”“深恐”等詞。實際含義更接近“推測性擔憂”,而非單純的情緒恐懼。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學術研究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恐怕”“擔心”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守約齋為呂仲和作》《歸潛堂為劉京叔賦》等元代文獻原文。
案齊眉白望班禀保安鞭杆溜子才過屈宋財迷穿插窗孔純服憚服大糦點派丁折俯及浮圓子賦租攻城野戰寡居冠婚規恢過奢何乃家教蟭蟟驚骨矜憫酒葫蘆君卿舌考定寬鄉鲲絃命理農桒女校書泮宮朋比作奸平産窮孤祁祁群輩塞道贍振滲滲蛇退十保扶手行書刊説短論長束脩宿恥韬發通啓頑固不化溫煗溫語憲曹縣水枭獲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