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怅歎驚愕。《晉書·桓溫傳》:“臣近親率所統,欲北掃 趙 魏 ,軍次 武昌 ,獲撫軍大将軍、 會稽王 昱 書,説風塵紛紜,妄生疑惑,辭旨危急,憂及社稷。省之惋愕,不解所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張 還船,同侶問何處宿, 張 笑而不答。須臾, 真長 遣傳教覓 張孝廉 船。同侶惋愕。”《梁書·昭明太子統傳》:“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 唐 康骈 《劇談錄·李朱崖知白令公》:“俄而所約朝貴聯騎而至,閽者具陳與 賀拔 從客,無不惋愕而去。”
“惋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ǎn è(注音:ㄨㄢˇ ㄜˋ),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惋愕表示因突然的意外事件而感到驚訝、吃驚,同時帶有怅然歎息或遺憾 的複雜情緒。例如,當面對突發事件或難以理解的情況時,人們可能表現出既震驚又感慨的反應。
情感複合性
惋愕不僅包含單純的“驚愕”,還融入了“惋惜”或“怅歎”的意味。例如,《晉書·桓溫傳》提到臣子收到緊急文書後“省之惋愕,不解所由”,既表達了驚訝,也隱含對事态發展的憂慮。
古籍用例
現代用法
可用于描述對突發負面事件的複雜情緒。例如:“輕傷學生感慨生死就在10秒間,更為印度醫療體系毫無效率深感惋愕”。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晉書》《世說新語》等文獻。
《惋愕》(wǎn è)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指非常驚奇、驚訝、震驚,對某種情況或事件感到無法置信。
《惋愕》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為“心”和“目”。它總共有14個筆畫。
《惋愕》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木瓜》中,原指木瓜成熟後的感歎。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人類因為某種原因而震驚、驚愕的心情。
《惋愕》的繁體為「惋愕」,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惋愕》的寫法為「惋愕」,字形與現代基本相同。
1. 聽到她的離别決定,他心中充滿了惋愕之情。
2. 整個團隊對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感到非常惋愕。
1. 惋惜:意指非常遺憾、可惜。
2. 驚愕:意指驚奇震驚,與「惋愕」意思相似。
3. 愕然:意指惋惜、驚愕的樣子。
1. 驚訝:意思相似,都表示對某種事物或情況感到震驚。
2. 吃驚:意思也類似,表示對某種情況感到吃驚。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