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錄過失。紀,通“ 記 ”。 前蜀 杜光庭 《上元玉局化衆修黃箓齋詞》:“三官紀過,五帝司非。”
"紀過"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記錄過失、過錯。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詳細釋義如下:
紀過(jì guò)
指記載、登記過失或錯誤行為。
權威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第1083頁(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619頁(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2450-8)
古代官吏管理
在明清時期,“紀過”是官方對官員行為監督的制度。官吏若觸犯輕規(如怠職、失儀),由監察部門記錄在案,累積多次可能影響升遷。
例:《明史·職官志》載:“禦史察吏,小過紀之,大劾奏之。”
書院與科舉制度
古代書院的學生若違反學規(如曠課、作弊),會被“紀過”,三次以上可能除名。清代科舉考生若考場違規,亦會被紀過公示。
例:《清會典事例·禮部·學校》:“生員犯規,輕者紀過,重者褫革。”
宗族家法
家族族譜中常設“紀過簿”,記錄族人的不端行為(如不孝、賭博),作為宗族懲戒的依據。
現代漢語中,“紀過”一詞雖少用,但衍生概念仍存:
“紀”易誤寫為“記”,但“紀過”為固定搭配,強調正式、系統的記錄行為(參考《古代漢語詞典》第689頁,中華書局)。
權威參考文獻:
“紀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 guò,其核心含義是記錄過失,其中“紀”通“記”。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道教典籍或曆史行政文書。
艾殺安富安竪牓挂爆谷彼竭我盈避世金馬不藏不掖乘利喘喘楚楚可憐大幹大矩儋石釘鞾弟佗逗撓諷嘲覆講格日光寵關慮鼓嘟國瑞幌動僭盜尖頭津橋酒蠁即早诓人零食龍船賣俏迎奸命俦嘯侶名公巨人驽下飄樊落溷愆殃起籍青碧罄囊畦畤軥牛柔蠕入殡繖子鹽神皇嗜利睗睒手膀子壽人熟谏塌火鐵鳥土牛芄蘭小派遐燭脅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