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健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考弊司》:“ 鬼王 驚起,暫命止割,蹻履逆 生 。” 何垠 注:“蹻音矯,武貌。”
“蹻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讀音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讀音:存在兩種常見标注:
結構:由“蹻”(左右結構)和“履”(半包圍結構)組成,均為與足部動作相關的漢字。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考弊司》中曾使用該詞:“鬼王驚起,暫命止割,蹻履逆生。”此處“蹻履”形容鬼王快步迎接的動作,何垠注解為“蹻音矯,武貌”,即強調步伐有力、姿态威武。
因古代漢字存在通假、異讀現象,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漢語大字典》或《聊齋志異》注疏本,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确認具體含義。
《蹻履》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該詞的意思是指"高舉腳步,偏高或騰空行走"。它常被用來形容人行動時姿态矯健或高人一等的樣子。
《蹻履》的兩個字分别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蹻”的部首是“足”(zú),表示與腳有關;“履”的部首是“屍”(shī),表示與人體有關。根據漢字書寫的規則,我們可以拆分出來的筆畫數分别是:蹻(16畫)、履(13畫)。
《蹻履》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莊子·讓王篇》中。在繁體字中,蹻的部分使用的是「躈」,而履的部分則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蹻履》這個詞也不例外。在古代寫法中,“蹻”的字形變體有兩種,一種是類似于「跤」的形狀,另一種是類似于「交」的形狀。而“履”的古代寫法則是類似于「穴」的形狀,底部有一橫,類似一個腳穿上了鞋子。
1. 他蹻履而行,顯得英姿勃發。
2. 這隻小貓走路時,總是蹻履着,好像在跳舞。
組詞:蹻勢、蹻跚、履行、履職。
近義詞:矯健、高蹈、高視睨、出類拔萃。
反義詞:低頭、低姿态、低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