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弱卑遠。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君王自陳, 越國 微鄙,年穀不登,願王請糴以入其意,天若棄 吳 ,必許王矣。”
“微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古代用法
源自漢代趙晔《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意為“微弱卑遠”,多用于自謙或描述事物地位卑微、偏遠。例如,越王勾踐自稱“越國微鄙”,表達國家弱小、處境邊緣化()。
現代引申義
作為貶義詞,形容事物或人“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帶有輕視、不屑的意味。例如,可用于批評某人的見識淺薄或行為低劣( )。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吳越春秋》原文或權威詞典。
微鄙(wēi bǐ)是一個固定詞組,含有輕微而鄙視的意思。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不屑的态度。
微鄙的拆分部首是⼦⼦(子字旁)和⾏⾏(行字旁),筆畫分别為4畫和12畫。
微鄙一詞最早出現于《四書集注》。在這本韓愈、趙宋注釋的經典書中提到:“微鄙之人,豈利君所屈,重庫不為乎?”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人,就算受到貴人的重用,也不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微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微鄙”。
在古代,微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着現代的形狀。*********也有對微鄙一詞進行了一些文言文的演變,但并沒有改變該詞的基本含義。
1. 他對那個無知的家夥微鄙一笑。
2. 她用微鄙的目光看着那個傲慢的人。
3. 不要對别人的努力抱以微鄙的态度,每個人都有做出貢獻的能力。
組詞:微小、鄙視、輕蔑、藐視。
近義詞:微萌、微渺、微不足道、微弱。
反義詞:尊敬、重視、看重、贊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