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廉讓。謙讓。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序》:“自真風告逝,大僞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北史·高允傳》:“是時貴臣之門,并羅列顯官,而 允 子弟,皆無官爵,其廉退若此。” 宋 蘇轼 《送周正孺知東川》詩:“豈雲慕廉退?實自知衰冗。”
“廉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án tuì,主要含義為謙讓,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廉退”由“廉”(廉潔、正直)與“退”(退讓)組合而成,原意強調在品德和行為上保持謙遜、不争的操守。部分現代解釋将其引申為“廉潔退休”(如辭去職務時保持清廉),但此用法未見于古代經典文獻,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
晉代陶潛《感士不遇賦》序
“自真風告逝,大僞斯興,闾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
此句批評社會風氣敗壞,人們不再崇尚謙讓之德。
《北史·高允傳》
“是時貴臣之門,并羅列顯官,而允子弟,皆無官爵,其廉退若此。”
描述高允家族因謙讓而不追求顯赫官位。
宋代蘇轼《送周正孺知東川》
“豈雲慕廉退?實自知衰冗。”
蘇轼借“廉退”自嘲年老體衰,表達退隱之意。
“廉退”多用于褒揚謙遜不争的品德,或批評功利浮躁的社會風氣。需注意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含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
廉退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廉”和“退”兩個字組成。廉指廉潔、正直,退指退職、離職。因此,廉退的意思是廉潔地退休或離職。
廉的部首是⺮,屬于草字頭部首;退的部首是走,屬于辶(辵)旁部首。廉的筆畫數為8畫,退的筆畫數為8畫。
廉退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史稿·張鳴謙傳》中,形容張鳴謙清廉正直地退休。從此以後,廉退逐漸成為描述官員或公職人員退休時保持廉潔正直的一種說法。
在繁體字中,“廉”字的寫法為“樂”,“退”字的寫法為“退”。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古時候“廉”字的寫法為“竛”,而“退”字的寫法為“迍”。
1. 他經過多年的奉獻,終于廉潔地退休了。
2. 她在政府擔任要職多年後,選擇廉退,不再從政。
廉潔、廉政、退休、退職、退位
廉明、正直、清廉
貪污、腐敗、不廉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