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 to (a friend or a place)for shelter] 前去投靠别人
投奔親友
亦作“ 投逩 ”。1.前往依靠别人。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陶副車求薦見忌》:“得則固守,不得則将家屬掠金帛,入 河東 投奔 劉大王 。” 元 金仁傑 《追韓信》第三折:“行至 烏江 ,無處投奔。” 明 高明 《琵琶記·路途勞頓》:“我這裡,誰投逩!”一本作“ 投奔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小弟來省,特地投奔三哥,不想公出。” 葉君健 《曙光》一:“我們得隱姓埋名,投奔他鄉。”
(2).指落腳依靠的人或地方。 清 徐大椿 《洄溪道情·勸葬親》:“何曾見看風水的盡享高官厚祿,隻見他窮得來無投奔。”《紅樓夢》第十四回:“衆人領了去,也都有了投奔。” 郭澄清 《大刀記》開篇十六:“你們下 關東 ,有投奔嗎?”
“投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óu bèn,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搭配示例 | 來源 |
---|---|
投奔親友/權貴 | 、 |
無處投奔 | 、 |
投奔自由/新生活 | 、 |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完整例句,可參考《洛陽搢紳舊聞記》《儒林外史》等文獻(、)。
《投奔》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作動詞,意指追隨、尋求庇護或依附他人、加入某個集體。它可以指一個人離開原有的地方、職位或團體,向另外一個地方、職位或團體尋找保護、歸屬感,以求得更好的發展。
《投奔》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貝」,其中「手」作為左邊部首,表示人的意思;「貝」作為右邊部首,表示財産、珍寶。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投奔》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篇·湖上》一文中,是戰國時期的文獻。它的繁體字形為「投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投奔」有時候也寫作「投奔」,而不是現代常用的「投奔」的寫法。這種寫法在古代出現過,現如今較為罕見。
1. 她因對原單位的工作環境不滿意,而決定投奔另一家公司。
2. 在戰亂中,許多人投奔到沒有戰事的地區尋求安全。
3. 這位明星演員因為受到了威脅,選擇投奔警方保護自己。
1. 投奔他方:追隨他人離開原地。
2. 投奔富家:離開貧困的家庭,尋求富有人家的庇護。
3. 投奔權勢:追隨權勢大的人,以求自身的利益。
1. 歸附:指追隨歸屬某一方,表示依附歸附。
2. 依靠:指依賴他人或物,以求得保護和支持。
1. 獨立:指個體能夠自立自強、不依賴他人。
2. 追逐:指主動離開原處,追尋新的目标或前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