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terest]∶去除本金以外所增加的利錢
公債利息
(2) [property;belongings]∶財物
便撇了行李逃奔了去,以此得這些利息,實不敢害人。——《水浒傳》
(3) [gain]∶收益
到了鄉下,連那葉子也不白扔。那一樁不是利息。——《兒女英雄傳》
(1).貸出本金所收取的子金。《漢書·谷永傳》“為人起債分利受謝” 唐 顔師古 注:“言富賈有錢,假託其名,代之為主,放與它人,以取利息而共分之。” 明 陸深 《<停骖錄>摘抄》:“ 司馬溫公 《救荒疏》謂富室有蓄積者,官給印曆,聽其舉貸,量出利息,候豐熟日,官為收索。” 茅盾 《林家鋪子》二:“她有三百元的‘老本’存在 林先生 的鋪裡,按月來取三塊錢的利息。”
(2).收益;收入。《北史·恩幸傳·劉騰》:“公私屬請,唯在財貨,舟車之利,水陸無遺,山澤之饒,所在固獲,剝削六鎮,交通底市,歲入利息以巨萬計。” 唐 沉亞之 《臨泾城碑》:“ 臨涇 地扼 洛口 ,其地絶饒利息。”《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他的油比别人分外容易出脫。每日所賺的利息,又且儉喫儉用,積下東西來,置辦些日用家業。”
利息是指資金所有者因借出貨币資金而從借款人處獲得的報酬,或存款人将資金存入金融機構所獲得的收益。它是資金時間價值的體現,反映了貨币使用權轉讓的經濟代價。以下是關于利息的詳細解釋:
利息的計算涉及三個基本要素:
單利
僅按初始本金計算利息,公式為:
$$
利息 = 本金 times 利率 times 時間
$$
例:1000元本金,年利率5%,存3年,利息=1000×5%×3=150元
複利
利息加入本金再計息,即"利滾利",公式為:
$$
本息和 = 本金 times (1 + 利率)^{時間}
$$
例:同上條件,本息和=1000×(1+5%)³=1157.63元,利息157.63元
利息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礎要素,既激勵資金流動促進經濟發展,也可能因過高利率加重債務負擔。理解利息原理有助于個人和企業做出更理性的財務決策。
《利息》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含義為金錢貸款所産生的收益或額外的費用。
《利息》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刂”和“禾”,總計有8個筆畫。
《利息》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古代文獻中,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的《禮記·禁羨》。其後,這個詞逐漸在商業和金融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
《利息》的繁體字為「利息」。
在古代,漢字《利息》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先秦時期,它的寫法為「利氣」,其中「氣」代表了金屬貨币。
1. 他把存款放在銀行裡,以便獲得更多的利息。
2. 年底了,我應該計算一下我所有的貸款和利息。
利貸、投利、利率、利益等。
盈利、收益、賺錢。
虧損、賠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