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後以“鞠躬屏氣”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一副恭謹畏葸的樣子。《後漢書·黨锢傳·李膺》:“自此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諧谑·谑語》:“ 江西 鄉衮求謁者旅集,及 分宜 ( 嚴嵩 )延客入,皆鞠躬屏氣。”
“鞠躬屏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jū gōng bǐng qì,意為“彎腰曲體,屏住呼吸,表現出恭敬謹慎甚至畏懼的樣子”。該詞常形容人在特定場合下因敬畏而極度拘謹的狀态。
2. 出處與典故
出自《論語·鄉黨》,原文為:“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描述孔子在莊重場合中整理衣襟、恭敬謹慎的姿态。
3. 用法與結構
4. 單字解析
5. 近義與關聯
類似成語有“屏聲息氣”“斂容屏氣”,均強調因敬畏而克制言行。需注意與單純表示禮貌的“鞠躬”區分,此成語更側重“畏葸”的心理狀态。
《鞠躬屏氣》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因為過于恭敬或者緊張而使得身體僵硬、呼吸幾乎停止的狀态。它意味着一個人完全屏住呼吸、低下頭鞠躬以示尊敬或敬畏。
《鞠躬屏氣》這個詞由4個漢字組成。各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鞠躬屏氣》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如《紅樓夢》等。它通過形象地描繪一個人在表示恭敬或緊張的時候身體的狀态,以此來表達人物情感。這個詞彙的使用源于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禮儀和人際交往規範。
《鞠躬屏氣》的繁體字為「鞠躬屏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些不同。但是《鞠躬屏氣》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在慶祝儀式上,參加者鞠躬屏氣,以示對領導人的尊敬。
2. 考試開始前,學生們都鞠躬屏氣地等待着試卷的發放。
組詞:鞠躬、屏氣、屏息、靜氣。
近義詞:屏氣凝神、屏氣靜息。
反義詞:放松、輕松、開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