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僚屬或群臣。
泛指僚屬或群臣。《莊子·漁父》:“羣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祿不持。”《漢書·王莽傳上》:“羣下較然輸忠,黎庶昭然感德。臣誠輸忠,民誠感德,則於王事何有?” 宋 曾鞏 《範貫之奏議集序》:“自天子大臣至於羣下,自掖庭至於四方幽隱,一有得失善惡,關于政理,公無不極意反復,為上力言。”
“羣下”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現通常寫作“群下”(“羣”為“群”的異體字),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代僚屬或群臣,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朝廷官員群體。該詞由“群”(衆多)和“下”(下屬)組合而成,強調集體性與從屬關系。
《莊子·漁父》:
“羣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祿不持”
意為群臣懈怠荒廢職守,無法建立功績。
《漢書·王莽傳》:
“羣下較然輸忠,黎庶昭然感德”
描述群臣明确效忠,百姓感念恩德。
宋代曾鞏《範貫之奏議集序》:
提及從天子到群臣、從宮廷到民間,皆需關注政理得失,體現“羣下”的廣泛指代性。
主要用于古代政治語境,強調官員群體的責任與行為,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近義詞包括“臣僚”“百官”,反義詞如“君上”。
如需進一步考據字形演變或更多古籍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羣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構成:羣(群)和下。
羣的部首是⺶(羊),下的部首是⺼(肉),羣的筆畫數為13,下的筆畫數為3。
《羣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用于形容大群的人中的普通人,即非統治者、領導者的人。在古代社會中,統治者被視為上位者,而普通老百姓則是下層的民衆。
《羣下》的繁體字是「群下」。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羣的字形發生了變化。它的古字形為「羣」,由于與「君」的字形相似,簡化後變為現代常用的「群」。
1. 這位領導善于傾聽羣下的意見。
2. 羣下對于組織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羣衆、羣體、羣情、羣策
衆人、大衆、民衆、群衆
上級、領導、羣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