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士步罡踏鬥之壇。 唐 陸龜蒙 《襲美題郊居十首次韻》之七:“幾時當鬥柄,同上步罡壇。”參見“ 步罡踏鬥 ”。
步罡壇是中國古代道教儀式中的專用術語,指道士在舉行齋醮科儀時按照特定方位布置的祭壇。該詞由“步罡”與“壇”兩部分構成:“步罡”源自道教秘傳的“步罡踏鬥”步法,象征腳踏北鬥七星,模仿星宿運行軌迹;“壇”則指用土石築成的圓形或方形法台,作為溝通天地的神聖空間。
在功能上,步罡壇既是道教儀軌的實踐載體,也蘊含宇宙觀象征意義。道士在壇上按九宮八卦方位行走,配合咒語、符箓,完成祈福禳災、召神遣将等儀式。據《雲笈七籤》記載,這種布局對應“天圓地方”的宇宙結構,中心區域常繪制太極圖或二十八宿星圖,四隅則放置法器、旗幡以鎮守方位。
該儀式可追溯至漢代谶緯學說盛行時期,至唐宋時期發展成熟。南宋《靈寶玉鑒》詳細記載了步罡壇的尺寸規制:壇分三層,上層直徑九尺象征九天,中層十二尺應十二月,下層二十四尺合二十四節氣,高度遵循“陽數三尺”的營造法則。這種數理設計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步罡壇”是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術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步罡壇(拼音:bù gāng tán)指道士在舉行儀式時用于“步罡踏鬥”的特定壇場。這裡的“罡”指天罡星(北鬥七星柄部),象征道教對星鬥崇拜的信仰。
用途與儀式背景
道士在步罡壇上按北鬥七星方位行走,稱為“步罡踏鬥”,是道教齋醮科儀中的重要環節,常用于祈福、驅邪或溝通神靈。唐代詩人陸龜蒙曾提及:“幾時當鬥柄,同上步罡壇”,印證其曆史淵源。
相關術語擴展
步罡壇是道教儀式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場所,體現了古人對天文星象的崇拜及宗教儀軌的實踐。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文化背景,可參考道教典籍或相關曆史文獻。
拜匣寶鑽變産邊疆敝惡禀體菠蘿不可言喻不知凡幾成居程式動作吃黑棗兒楚妃辍步代贖瘅惡單缞倒苦水登敍丁公鑿井多足動物二變惡字反駁風圈憤怒夫蓠貢表古調單彈好自為之畫扇家道從容江鼍極光孔橋兩下牧曹膿腫排定旁遊飄茵隨混錢花花錢錢忍殿镕鍊辱荷三圍沙柑失謬勢派手将順舉素煙湯镬通稿投狹挽辭未便遐慨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