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士步罡踏鬥之壇。 唐 陸龜蒙 《襲美題郊居十首次韻》之七:“幾時當鬥柄,同上步罡壇。”參見“ 步罡踏鬥 ”。
“步罡壇”是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術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步罡壇(拼音:bù gāng tán)指道士在舉行儀式時用于“步罡踏鬥”的特定壇場。這裡的“罡”指天罡星(北鬥七星柄部),象征道教對星鬥崇拜的信仰。
用途與儀式背景
道士在步罡壇上按北鬥七星方位行走,稱為“步罡踏鬥”,是道教齋醮科儀中的重要環節,常用于祈福、驅邪或溝通神靈。唐代詩人陸龜蒙曾提及:“幾時當鬥柄,同上步罡壇”,印證其曆史淵源。
相關術語擴展
步罡壇是道教儀式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場所,體現了古人對天文星象的崇拜及宗教儀軌的實踐。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文化背景,可參考道教典籍或相關曆史文獻。
《步罡壇》是一種古代祭祀場所,通常用于拜祭神明或祖先。它在古代中國被廣泛使用,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義。步罡壇在傳統儒家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步罡壇的拆分部首是“彳”、“犬”和“土”,分别表示“行走的人”、“狗”和“土地”。
步罡壇的總筆畫數為21畫。
步罡壇一詞的來源與古代的祭祀方式有關。步,表示行走;罡,指的是天穹中的星座,用于表示神明;壇,是供奉神祇的場所。因此,步罡壇可以理解為供奉神明的場所。
繁體字“步罡壇”即為“步罡壇”的繁體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步罡壇在古代的寫法與今天基本相同。
1. 我們今天去參觀了古代的步罡壇,感受到了它的莊嚴和神聖。
2. 我們每年都會在步罡壇舉行祭祀活動,以示對祖先的尊敬。
1. 祭壇
2. 祭祀
3. 祭拜
祭壇
神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