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學童入學,教師多寫“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語,供描紅習字之用。取其筆劃簡單,便于學童誦讀習寫。按, 敦煌 寫本已有此語。《續傳燈錄》卷十二及《五燈會元》等書亦有記載,文字稍有變更。蓋自 唐 末起已作為學童習字的啟蒙教材。後因以“上大人”比喻極簡單淺近的文字。 宋 朱熹 《答潘叔昌書》:“天上無不識字底神仙,此論甚中一偏之弊,然亦恐隻學得識字,卻不曾學得上天,即不如且學上天耳。上得天了,卻旋學上大人亦不妨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有便有幾十個秀才,但是認得兩個上大人的字腳,就進了學。” 清 錢大昭 《迩言》卷五:“今童子初就傅,往往寫‘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雲雲,不過取其筆畫少而便習耳。後讀 元 方回 詩雲:‘忽到古稀年七十,猶思上大化三千。’乃知由來已久。”
“上大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傳統啟蒙教育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上大人”最初是舊時學童習字的啟蒙教材内容,常見于描紅習字練習中。其完整句式通常為“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這些字因筆畫簡單,便于學童誦讀和書寫。
隨着時間推移,“上大人”逐漸演變為比喻極簡單、淺顯的文字或知識。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常用此詞形容初級的學問或無需深入理解的内容。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考證,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教育史研究資料。
《上大人》是一個成語,意為向上級或高級人物請教、勸告或請求幫助。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進行介紹。
成語《上大人》的拆分部首是上讠大,其中上為部首,大為偏旁。根據筆畫統計,上、大、人的筆畫分别為3、3、2。
《上大人》源自于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是在對長輩或上級表達敬意時使用的一種客套語。表示自己請求對方給予幫助、指導或建議的意思。
《上大人》的繁體字為「上大人」。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成語《上大人》的古體寫作「上大人」,與現代寫法相似。
他向老師說:“請問上大人,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您指教。”
組詞:上級、大人、請教、勸告、請求、幫助。
近義詞:谒見、請教。
反義詞:不敢上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