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漉米竹器。即筲箕。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今 江 浙 皆谓漉米竹器为籔箕。”
“籔箕”与“箢箕”可能因字形相近存在混淆,需结合具体拼音和语境区分:
籔箕(sǒu/shǔ jī)
指漉米竹器,即“筲箕”,主要用于过滤或淘洗谷物(如沥水、去杂质)。该词在方言中使用较少,权威文献记载有限()。
箢箕(yuān jī)
是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形状类似簸箕,常见于中国西南地区。用途包括:
区分提示:
《籔箕》是一个汉字词,意为粉粹和推簸谷物的筛箕。
《籔箕》的部首是⼱(竖)和⺮(竹),拆分后是“⼱+⺮”。
《籔箕》的总笔画数为13,其中第一个字“籔”有12画,第二个字“箕”有5画。
《籔箕》属于传统常用汉字,其源于古代农耕文化,用于筛选簸谷物、杂草等。
《籔箕》的繁体字为「籔箕」,在繁体字中形状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和变体,过去的写法中《籔箕》的一些笔画可能会有细微差异。但总体上,《籔箕》的字形基本保持了稳定,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1. 他用籔箕将谷粒筛分出来。
2. 农民在收割后,用箕子扬谷。
1. 箕帚(ji zhǒu):指箕和扫帚。
2. 籔粟(yù sù):指谷物在筛箕中筛选的过程。
3. 籔柄(yù bǐng):指筛箕的柄部,用于握持或悬挂。
1. 筛箕(shāi jī):也指粉粹和推簸谷物的筛箕,与《籔箕》的意思相同。
2. 簸箕(bò jī):指用来抖净谷物或杂草的箕。
1. 碗(wǎn):谐音,与《籔箕》的意思相反,指盛放食物的器具。
2. 筐(kuāng):指一种用竹篾编制而成用于装运或储藏物品的容器,与《籔箕》的作用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