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大水。《韓非子·飾邪》:“昔者 舜 使吏決鴻水,先令有功而 舜 殺之。”《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丹楊 、 句容 及 故鄣 、 寧國 諸山崩,鴻水溢。”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鴻水稽誅, 扶桑 落日之濱;妖朋蟻結, 孤竹 尋雲之際。”
“鴻水”是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洪水、大水,常見于古代文獻。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基本詞義
“鴻水”與“洪水”同音且意義相近,均指規模較大的水患或自然形成的泛濫水流。但二者字形構造不同:“洪”強調多股水流彙聚(“共”表彙集),而“鴻”本義為大雁,引申為浩大、廣博之意,故“鴻水”更凸顯水勢的磅礴與廣闊。
古代文獻用例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鴻水”已較少單獨使用,多與“洪水”通用。部分古籍整理或文學創作中仍保留該詞,以體現曆史語境或修辭色彩。
該詞核心指代大規模水災,側重文學性與曆史性表述,現代更常用“洪水”一詞。若需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韓非子》《三國志》等典籍原文。
鴻水(hóng shuǐ)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字組成,即“鴻”和“水”。
“鴻”字的部首為“鳥”,它的筆畫有12畫。而“水”字的部首為“氵”,它的筆畫有4畫。
“鴻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易經》中的一句話:“澤無藻,君子以經綸。”其中的“澤無藻”即指鴻水。在《康熙字典》中,記載有一個繁體字“鑨”,它是“鴻水”的替代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例如,鴻字的古代寫法為“雍”,而水字的古代寫法為“氵興(火之興)”。
1. 假期期間,我來到了那片鴻水之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壯麗和甯靜。
2. 鴻水彙聚而成江河,滋養着萬物生靈。
組詞:鴻水滔天、鴻水長存、鴻水千裡、鴻水碧波
近義詞:長江、大海、江河
反義詞:旱土、幹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