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劑的意思、劫劑的詳細解釋
劫劑的解釋
中醫謂猛烈的藥劑。 元 朱震亨 《丹溪心法·中風》:“﹝如神救苦散﹞此劫劑也,非痛不可服,痛止則已。” 清 汪昂 《醫方集解·茵陳丸》:“雖雲劫劑,實佳方也。”因以喻權宜之計,應急措施。 明 徐渭 《女狀元》第一出:“細思此事,終非遠圖,總救目前,不過劫劑。”
詞語分解
- 劫的解釋 劫 é 強取,掠奪:劫掠。洗劫。劫道。劫富濟貧。 威逼,脅制:劫持(要挾,挾持)。劫制。 災難:劫數(?)(佛教指注定的災難)。劫難(刵 )。浩劫(大災難)。遭劫。劫後餘生。 筆畫數:; 部首:力;
- 劑的解釋 劑 (劑) ì 配合而成的藥:劑型。劑量(俷 )。藥劑。清涼劑。 量詞,用于若幹味藥配合起來的湯藥,亦稱“服(?)”、“付”:一劑藥。 做饅頭或餃子等面食時,從和好的面上分出來的小塊兒:面劑兒。 筆
網絡擴展解釋
“劫劑”是中醫術語,指藥性猛烈、用于快速緩解症狀但可能帶來副作用的藥劑。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來源
- 核心含義:指通過重藥或峻補手段強行祛邪或抑制病症的藥劑,特點是見效快但可能損傷正氣。
- 詞源:最早見于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中風》,提到“如神救苦散”為劫劑,強調“非痛不可服,痛止則已”。
2.應用與風險
- 使用場景:多用于急症或劇痛時的應急處理,如高熱用寒涼藥強行退熱、腹痛用香燥藥止痛等。
- 潛在危害:可能導緻邪氣暫時被壓制卻未根除,或正氣受損後病情反複甚至加重。清代徐靈胎批評其為“害人之術”,認為這類藥物雖短期有效,但長期會緻“元氣大壞”。
3.引申含義
- 比喻義:明代徐渭在《女狀元》中将其引申為“權宜之計”,指僅解決表面問題而缺乏長遠規劃的措施。
4.現代意義
- 醫學警示:現代中醫強調辨證施治,反對濫用劫劑,提倡溫和調理與标本兼治。
總結來看,“劫劑”是中醫對猛藥的統稱,雖有應急價值,但需嚴格遵循“中病即止”原則,避免過度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劫劑的意思
劫劑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危害、害人的毒藥或蠱惑人心的言辭。它具有貶義,常用于形容邪惡的計劃或手段。
拆分部首和筆畫
劫劑的部首是“力”,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
劫劑這個詞來源于《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劉項攻破秦,虜其宗室大臣,分裂其國,為天下綱紀。項劉誅心是肉,以取劫劑。”這裡的劫劑形容的是敵人的破壞性手段。
繁體
在繁體字中,劫劑的寫法為「劫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劫劑」,字形相對較簡單,沒有太多的變體。
例句
1. 他口若懸河,給人一種劫劑的感覺。
2. 這家公司使用不道德的廣告手段,如同施展了劫劑一般。
3. 他的謊言充滿了劫劑,讓人難以分辨真相。
組詞
常見的與劫劑相關的詞語有:誘惑、毒藥、惡意、陷阱、陰謀。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煽動、挑撥、炮制、蠱惑。
反義詞
反義詞有:真心、善意、莊重、誠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