诋诃的意思、诋诃的詳細解釋
诋诃的解釋
亦作“ 詆呵 ”。诋毀;呵責;指責。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 劉季緒 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南朝 宋 何尚之 《答宋文帝贊揚佛教事》:“ 衡陽 太守 何承天 與 琳 比狎,雅相擊揚,著《達性論》,并拘滞一方,詆呵釋教。” 宋 陸遊 《自規》詩:“耄年尚欲鞭吾後,太息無人為詆訶。” 傅尃 《題叔容文絕句》之二:“ 子雲 但得 桓譚 在,一任羣兒肆詆訶。”
詞語分解
- 诋的解釋 诋 (詆) ǐ 毀謗:诋毀。诋斥。诋辱。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诃的解釋 诃 (訶) ē 〔诃子〕常綠喬木,果實像橄榄,可入藥。亦稱“藏( 同“呵”。刵 )青果”。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诋诃”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dǐ hē,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诋诃”意為诋毀、指責或嚴厲批評,通常指用激烈的言辭攻擊他人或事物。例如,三國時期曹植曾用此詞形容劉季緒“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
2.詞源與演變
- 古代用法: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文獻,如曹植《與楊德祖書》中批評他人隨意指責文章優劣。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提到“競于诋诃,吹毛取瑕”,強調過度苛責的現象()。
- 字形解析:兩字均含“言”字旁,表明與言語相關,“诋”側重貶低,“诃”則指大聲斥責,合指用激烈言辭否定他人。
3.例句與語境
- 曆史用例:南朝何尚之《答宋文帝贊揚佛教事》提到何承天“詆呵釋教”,即批評佛教()。
- 現代適用:可用于描述對作品、觀點或行為的嚴厲批判,如“他對這篇論文的诋诃過于主觀”。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诋毀、呵責、指摘、非難()。
- 反義詞:贊揚、稱頌、褒獎、肯定。
“诋诃”強調以激烈言辭否定他人,常見于文學批評或學術争論中,需注意語境避免濫用。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文心雕龍》或曹植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诋诃》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于表示對人進行諷刺、譏諷、嘲笑或批評的行為或言論。它包含兩個部首,左邊是“讠”(讠部),表示與言語有關,右邊是“非”(非部),表示不正當、錯誤。漢字“诋”的古代寫法是“辶+言+反”,表示言辭不當、言辭相反。漢字“诃”的古代寫法是“讠+母+金”,表示以譏諷、嘲笑來表達不滿。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周禮·秋官司寇》:“诋诃不懲,背上大悖。”意思是指對于輕蔑、侮辱的言辭不進行懲罰,就會導緻嚴重錯誤。在繁體字中,《诋诃》這個詞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诋诃的寫法略有不同。诋的古代寫法是“辶+言+反”,诃的古代寫法是“讠+母+金”,但這兩種字的含義相近,都表示批評、諷刺等意思。
例句:
1. 他對我的創意表示了一番诋诃。
2. 她在讨論會上诋诃了政府的政策。
組詞:
1. 诋謗:指通過言辭或行動故意對他人進行貶低或诽謗。
2. 诋毀:指通過批評、批判等手段有意地降低他人的聲譽或形象。
近義詞:
1. 譏諷:表示以嘲笑、諷刺等方式對他人進行批評或激烈的指責。
2. 嘲笑:表示對于别人的言行表現出輕蔑或嘲諷。
反義詞:
1. 表揚:表示對他人的行為或成就給予正面評價和稱贊。
2. 贊美:表示對他人的品行、才能等方面給予高度賞識和稱贊。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