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名《皇朝文鑒》。總集名。南宋呂祖謙編。一百五十卷。分六十一類,選錄北宋時期詩、賦、文二千五百餘首(篇),收錄作家二百餘人。所選詩文,有不少為人傳誦之作;所載奏議,保存了當時政治鬥争的一些材料。流傳頗廣。
《宋文鑒》是南宋時期編纂的一部重要文學總集,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概況
原名《皇朝文鑒》,由南宋學者呂祖謙奉宋孝宗之命編撰,共150卷,收錄北宋時期詩、賦、奏議、文章等2500餘篇,涵蓋200多位作家。該書按文體分為61類,包括诏令、策論、碑銘等,内容廣泛。
編纂背景與特點
呂祖謙在編纂時參考了800餘部文集,注重收錄兼具文學性與思想性的作品。書中既有蘇轼、歐陽修等名家的傳世詩文,也保存了大量反映北宋政治鬥争的奏議文獻,如變法、黨争等史料。
文學與曆史價值
流傳與影響
該書在南宋至明清廣為流傳,曾被多次刊刻,對後世總集編纂(如《明文海》)有示範作用。現代學者亦通過它探究北宋文化生态。
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宋文鑒》原書或相關學術研究文獻。
《宋文鑒》是指南宋時期司馬光所撰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錄了從《五代史》結束到北宋慶曆南渡的曆史事件。該書以正史的形式記載了南北宋之間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宋文鑒》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宀”、“文”、“鑒”三個部首,其中,“宀”為屋頂部首,表示與建築、居住有關;“文”為文化部首,表示與文學、文字有關;“鑒”為金屬部首,表示與金屬器物、審視有關。
根據漢字筆畫順序計算,“宋”字共有7筆,“文”字共有4筆,鑒字共有13筆。
《宋文鑒》一詞的來源是由“宋”、“文”和“鑒”三個字組成而來。主要指南宋時期司馬光所著的《宋史紀事本末》,也叫《紀事本末》或《本末》,後來人們為了與其他以宋字開頭的史書區分開,便将其命名為《宋文鑒》。
由于繁體字與簡體字的不同書寫方式,對應的繁體字為《宋文鑑》。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宋文鑒》中的“文”字在古代寫法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文”字的篆書體,另一種是“文”字的隸書體。同時,還有一種類似于楷書的行書體,稱為“行書文”,這也是《宋文鑒》古代書法中常見的表現形式。
1. 司馬光的《宋文鑒》被公認為是中國古代編年體通史中的經典之作。
2. 這本書詳盡地記錄了南宋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以及文化等重要内容,是研究那個時代的重要參考資料。
1. 宋史:指南宋時期的曆史記載,是安南、交趾、西南諸州志的總稱。
2. 文獻:指重要的文字資料或著作。
3. 鑒定:指通過檢驗、辨别等手段判斷事物的真僞、質量、價值等。
4. 文化:指社會各個領域的人文知識和産物。
《宋文鑒》的近義詞包括:《紀事本末》、《本末》。
《宋文鑒》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與其他史書進行對比,例如《資治通鑒》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