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時節和制度。《詩·鄘風·定之方中序》:“ 文公 徙居 楚丘 ,始建城市而營宮室,得其時制,百姓説之,國家殷富焉。” 孔穎達 疏:“既得其時節,又得其制度。”
(2).指當時的制度。 清 陳天華 《中國革命史論》第二章第一節:“他若 鄭 人遊於鄉校,以詆毀時政,時制毫不禁之。”
(3).時令;季節。《孫子·計篇》:“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俞樾 《俞樓雜纂·著書馀料·<孫子·計篇>》:“時制,當讀為時節。‘節’與‘制’一聲之轉。《國語·晉語》:‘夫祀,國之大節也。’ 韋 注:‘節,制也。’是其義亦相通。”
(4).謂送終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禮記·王制》:“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 孫希旦 集解:“歲制者,謂送死之具,於每歲有所制也;時制,於每時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彌備;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後以“時制”借指七十歲。《周書·儒林傳·沉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過時制,表請還 梁 。”
(5).當代流行的文章體例。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時制。”
“時制”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古籍和現代詞典的詳細解釋:
時節與制度結合
指順應自然節律制定的社會規範。如《詩經》提到周文公遷都時“得其時制”,即兼顧季節規律與建築制度。
當代制度
特指某一時期的政治或社會規則。如清代陳天華著作中提及“時制毫不禁之”,即批評當時制度缺陷。
時令與季節
《孫子兵法》中将“時制”與陰陽、寒暑并列,指自然季節變化對軍事的影響。
喪葬禮儀
古代禮儀中特指為年長者準備喪葬用品的周期。《禮記》記載“七十時制”,即七十歲後需每季度添置送終之物。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讨論中。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避免與單純的時間制度混淆。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3、4、6、7、8、9的内容,完整文獻可查閱相關古籍及詞典條目。)
時制是指語言中用來表示動詞所發生的時間的一種語法形式。它可以通過動詞的變化來表示動作的時态、完成程度和可能性等。在漢語中,時制主要包括過去時、現在時和将來時。
時制的部首是日(rì),筆畫數量為10畫。
時制的字源于古代漢字,其很早就出現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意為“日的循環”或“時間的經過”。在繁體字中,時制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時制通常以更形象的方式呈現。例如,甲骨文中的時制字形為一條含有十字形“日”字的曲線,而金文中的時制字形則更接近現代字形。
1. 我昨天去了圖書館。這句話中的“去”是表示過去時的時制。
2. 我正在讀書。這句話中的“正在讀”是表示現在時的時制。
3. 明天我将會見他。這句話中的“将會見”是表示将來時的時制。
組詞:時光、時代、時鐘
近義詞:時态、動詞時态
反義詞:無時制、無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