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制的意思、時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制的解釋

(1).指時節和制度。《詩·鄘風·定之方中序》:“ 文公 徙居 楚丘 ,始建城市而營宮室,得其時制,百姓説之,國家殷富焉。” 孔穎達 疏:“既得其時節,又得其制度。”

(2).指當時的制度。 清 陳天華 《中國革命史論》第二章第一節:“他若 鄭 人遊於鄉校,以詆毀時政,時制毫不禁之。”

(3).時令;季節。《孫子·計篇》:“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俞樾 《俞樓雜纂·著書馀料·<孫子·計篇>》:“時制,當讀為時節。‘節’與‘制’一聲之轉。《國語·晉語》:‘夫祀,國之大節也。’ 韋 注:‘節,制也。’是其義亦相通。”

(4).謂送終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禮記·王制》:“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 孫希旦 集解:“歲制者,謂送死之具,於每歲有所制也;時制,於每時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彌備;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後以“時制”借指七十歲。《周書·儒林傳·沉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過時制,表請還 梁 。”

(5).當代流行的文章體例。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時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時制"是一個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體系,需分層次解析:

一、時間制度的基本含義 指人類社會對時間的劃分規則,包含曆法體系與時間計量标準。中國古代采用陰陽合曆,《尚書·堯典》記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形成以二十四節氣為基準的農曆系統。現代國際通行的格裡高利曆(公曆)則是1582年由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頒行。

二、語言學中的時态系統 在漢語語法研究中,時制(tense)特指動詞表示的時間概念。王力在《漢語語法史》中指出,古漢語通過時間副詞(如"昔者""今")而非動詞變形表達時态,這與印歐語系的屈折變化形成對比。現代漢語學界普遍認為"了""着""過"屬于體标記(aspect),嚴格意義上不構成時制範疇。

三、曆法制度的演變脈絡

  1. 夏商時期:以觀測大火星(心宿二)确定農時,《夏小正》載有物候曆法雛形
  2. 秦漢時期:太初曆首次将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體系
  3. 元代郭守敬:編制《授時曆》,确立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行公曆完全一緻
  4. 當代标準: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負責發布北京時間(UTC+8)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時制”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古籍和現代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時節與制度結合
    指順應自然節律制定的社會規範。如《詩經》提到周文公遷都時“得其時制”,即兼顧季節規律與建築制度。

  2. 當代制度
    特指某一時期的政治或社會規則。如清代陳天華著作中提及“時制毫不禁之”,即批評當時制度缺陷。

二、引申含義

  1. 時令與季節
    《孫子兵法》中将“時制”與陰陽、寒暑并列,指自然季節變化對軍事的影響。

  2. 喪葬禮儀
    古代禮儀中特指為年長者準備喪葬用品的周期。《禮記》記載“七十時制”,即七十歲後需每季度添置送終之物。

三、相關擴展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讨論中。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避免與單純的時間制度混淆。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3、4、6、7、8、9的内容,完整文獻可查閱相關古籍及詞典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八公操百齒梳百分數謗訾杯杓睈睈春貌達官要人大傩奪其談經煩斂泛卮飛刃非愚則誣攻淩館賓官占颒濯谏工降授堅孤踐曆椒阿校改交格界畔金石友計然策九還快書曠古奇聞壸術蠟光光埋年馬儈冒鋒魅狐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木面雕刻辇跸奴下叛道披心相付窮正榮仕色衰愛弛蛇婆石言思愆貪戾天府之國蔚藍文房四藝午安無偏無倚香玉祥齋相坐賢雅蝦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