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十年九澇 ”。幾乎每年都鬧水災。《莊子·秋水》:“ 禹 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如:這個地區,不隻十年九澇,而且土地貧瘠,棉、糧作物産量很低。
“十年九潦”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某地災害頻繁,特别是水災頻發的情形。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十年
指較長的時間跨度,泛指“經常”、“頻繁”,并非确指十年間發生九次。
《說文解字》:“十,數之具也。” 引申為多、反複。
九潦
《漢語大詞典》:“九,虛指多數。”
《說文解字》:“潦,雨水大貌。”
“九潦”即“頻繁發生水災”。
例:《漢書·溝洫志》:“兖州之地,十年九潦。”
該成語源于中國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災害的觀察。黃河流域因水土流失與河道變遷,曆史上水災頻發,故以“十年九潦”概括其災害規律。
參考:《中國災害志·水災卷》(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編)記載,黃河中下遊在明清時期平均每1.5年發生一次大澇。
《漢語大詞典》
“十年九潦:形容連年遭受水災。”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卷,第123頁(注:此為詞典官網,可查詢電子版)
《古代漢語詞典》
“潦,同‘澇’。十年九潦,極言水患之頻。”
《中國成語大辭典》
“源于《史記·貨殖列傳》:‘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衆,數被水旱之害。’後世演化為‘十年九潦’。”
“黃淮平原曆史上十年九潦,百姓苦不堪言,直至現代水利工程興建才得以緩解。”
——《中國地理通史》(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
“十年九潦”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地域性案例,可參考《莊子》及相關地方志。
坂坻鞭爆冰惕不屈不甚了了創辟春豔畜獸翠籠牒桉遁母惡境頭乏竭豐蠲逢迎傅弼鈎絡棺函鬼話連篇寒鳥黃狐江南海北檢校監總京報人進火救災究證诳呼老謀深算連明徹夜靈龛隸體飂叔安孷孳落成典禮洛龜羅儒毛宗明當木墩木渠芝念室蓬檐樸趾源傾偾青軒瓊枝湫凹染蒼染黃山師梢子厮波伺瑕導蠙讨錢退責梧桐雨賢操詳博枵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