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 甫 及 申 。” 毛 傳:“山大而高曰崧;嶽,四嶽也……嶽降神靈和氣,以生 申 甫 之大功。” 申 , 申伯 ; 甫 , 甫侯 ,都是 周宣王 舅父, 周 朝重臣,相傳是古四嶽後裔。後以“崧生嶽降”稱出身高貴的大臣,或喻天賦特異者。
“崧生嶽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來源與典故
出自《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詩中“崧”指高山,“嶽”為四嶽(古代四方諸侯之長)。傳說周宣王的兩位舅父——申伯和甫侯(古四嶽後裔)是神靈降于高山所生,後成為國家重臣,因此該成語被用來稱指出身高貴、天賦異禀的傑出人物。
核心含義
使用場景
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例如:
結構與發音
發音為sōng shēng yuè jiàng,屬聯合式成語,結構對稱,帶有古典色彩。
這一成語融合了“出身”與“才能”的雙重贊美,既可用于曆史典故,也可靈活運用于現代對傑出人物的褒揚。
《崧生嶽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大地安甯,萬物得益,指自然界萬物向善發展,社會安甯太平的景象。
《崧生嶽降》由“山”、“口”、“亻”、“冖”、“⺁”組成,它們分别是部首和筆畫。
《崧生嶽降》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尚書·西伯陶唐》中的記載。在繁體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崧生嶽降」。
在古代漢字中,成語《崧生嶽降》的寫法是「嵩昇嶽降」。
在如今的時代,我們正見證着「崧生嶽降」的壯麗景象,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與《崧生嶽降》相關的組詞有:崧高嶽立、生意盎然、嶽峙崇山。
與《崧生嶽降》近義詞有:社稷安泰、國泰民安。
與《崧生嶽降》反義詞有:風雨交加、社會動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