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祿的意思、胡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祿的解釋

亦作“ 胡鹿 ”。亦作“ 胡簏 ”。亦作“ 胡簶 ”。藏矢的器具。《玉篇·竹部》:“簶,胡簶,箭室。”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酒食》:“ 貞元 中,有一将軍家出飯食,每説物無不堪喫,惟在火候,善均五味。嘗取敗障泥、胡祿修理食之,其味極佳。”祿,一本作“ 鹿 ”,《太平廣記》卷二三四引作“盝”。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鱗介篇》:“異魚。東海漁人言近獲魚長五六尺,腸胃成胡鹿刀槊之狀,或號秦皇魚。”《史記·魏公子列傳》“ 平原君 負韊矢” 唐 司馬貞 索隱:“韊音蘭,謂以盛矢,如今之胡簏而短也。”《新唐書·兵志》:“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觽,氈帽,氈裝,行縢皆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胡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名詞,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箭袋

胡祿指古代遊牧民族使用的皮質箭袋,用于收納箭矢。其形制多為筒狀,常以皮革或木材制成,可懸挂于腰間或馬背,是騎兵作戰的重要裝備。該詞源自突厥語“qurluq”(意為容器),後隨北方民族文化交流傳入中原,成為漢語軍事詞彙的一部分。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記載,“胡祿”特指“盛矢之器”,常見于唐代文獻中描述突厥、回纥等民族的武備。

二、詞源與演變

“胡祿”屬外來音譯詞,其構成體現古代漢語對異族器物的命名特征:

三、文化關聯

胡祿作為軍事符號,常見于以下語境:

  1. 民族交流:唐代邊塞詩常以“胡祿”象征北方騎兵(如李賀《塞下曲》“蕃甲鎖蛇鱗,馬嘶青冢白”中的戎裝配飾)。
  2. 武備制度:《新唐書·兵志》記載,唐代府兵需自備“胡祿、橫刀”等裝備,反映其制式化應用。
  3. 考古實證: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繪木俑中,可見腰懸筒形胡祿的武士形象,印證文獻描述。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杜佑.《通典·邊防十六》. 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古代墓葬出土文物》. 文物出版社, 2015.

網絡擴展解釋

“胡祿”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胡祿(拼音:hú lù)指古代用于存放箭矢的容器,即箭袋。該詞在文獻中常寫作“胡鹿”“胡簏”或“胡簶”,屬于軍事裝備的一種。例如《新唐書·兵志》記載,唐代士兵需配備“胡祿”作為标準裝備。

二、文獻出處

  1. 《玉篇·竹部》提到:“簶,胡簶,箭室”,明确其功能為箭矢儲存工具。
  2. 《酉陽雜俎》中記載唐代将軍曾用“胡祿”修理後食用,側面反映其材質或結構特點。

三、曆史背景

胡祿是古代遊牧民族常用的箭袋,後傳入中原,成為軍隊制式裝備。其名稱可能源于少數民族語言音譯,體現文化交流特征。

四、其他釋義

部分資料提到“胡祿”可作成語,指“不義之財”(如),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

“胡祿”的核心含義為古代箭袋,多見于軍事文獻;其他解釋需謹慎考據。如需進一步驗證,可參考《玉篇》《新唐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子鈴爆滿餅師補給不落體怅怏叱吸鹑鴽單檔煩文缛禮鳳琶浮猋浮石沈木幹花幹僵高亮绠套根據與條件遘奸規求還工好婦何居何至黃土道火災扈聖監主解惑釋疑急脈緩受禁呵集群九極救燎助薪鞠遣炕沿珂衞犛靬柳意龍爪稷慢遊攮業内困喏喏連聲拍彈陪銮平陸起倒認捐三十六國上好梢桶舍親手格霜期水髩水丑木松蒿阗池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