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涼而肅穆。《素問·五常政大論》:“其政流演,其候凝肅。” 王冰 注:“凝,寒也;肅,靜也。寒來之氣候。”《素問·氣交變大論》:“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滄,其化清謐,其政凝肅,其令寒。”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萃西方之凝肅,秉金氣之堅強。”
“凝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寒涼而肅穆,常用于描述自然氣候或莊重氛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凝”(寒冷、凝結)和“肅”(嚴肅、靜穆)組成,指寒冷中帶有肅穆感的狀态。例如《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提到“其候凝肅”,王冰注解為“寒靜之氣候”。
文獻出處
主要見于中醫典籍和古文: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文本,描述氣候、環境或抽象氛圍,如“凝肅的冬夜”“凝肅的儀式場景”。
該詞兼具自然屬性與情感色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常見于古籍及文學創作中。
凝肅是一個漢字詞語,常常用來形容氣氛或者态度變得嚴肅、莊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凝由冫部拆分,肅由⺼和彡部拆分,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凝肅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韓兒傳》:“公甫遇伐,而夤人合奇,曰:‘楚将諸夏無鬥志,而人人凝肅,迅如雨雹。’”意思為楚将攻擊夏國時,人人都變得嚴肅莊重。
繁體:繁體字為凝肅。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漢字的演變中,凝肅曾有不同的寫法,如凜肅、凜肅等。
例句:“會議開始了,大家都凝肅起來,不敢有絲毫輕松的表情。”
組詞:凝望、莊肅、凝重、嚴肅
近義詞:肅穆、莊重、肅靜
反義詞:輕松、放松、活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