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食俸祿而居官。《詩·王風·君子陽陽序》:“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 鄭玄 箋:“祿仕者,苟得祿而已,不求道行。” 孔穎達 疏:“今言祿仕,止為求祿。”《後漢書·李固傳》:“中常侍在日月之側,聲埶振天下,子弟祿仕,曾無限極。” 唐 韓愈 《争臣論》:“古之人有雲,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謂祿仕者也。”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四:“祿仕之士,不能撙節。稍豐則飫及狗彘,稍歉則困彼妻孥。” 清 劉大櫆 《方府君墓志銘》:“近代以來,貴祿仕而賤幽貞。”
(2).泛指居官食祿。 漢 蔡邕 《陳政要七事》:“今虛僞小人,本非骨肉,既無幸私之恩,又無祿仕之實。” 唐 韓愈 《祭鄭夫人文》:“苟容躁進,不顧其躬。祿仕而還,以為家榮。” 宋 徐铉 《稽神錄·趙瑜》:“君命生至薄,名與祿仕皆無分。” 明 李贽 《與河南吳中丞書》:“僕自祿仕以來,未嘗一日獲罪於法禁。”
“祿仕”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核心本義:為俸祿而當官 源于《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序》中“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特指因生存所需而選擇當官謀生,帶有被動或功利色彩。鄭玄注解強調“祿仕者,苟得祿而已,不求道行”,如韓愈《争臣論》中“祿仕”暗含對僅以俸祿為目标的批判。
衍生含義:泛指官職俸祿 隨着語義泛化,逐漸指代官員身份及俸祿整體,如韓愈《祭鄭夫人文》“祿仕而還,以為家榮”即中性描述官職生涯。白居易詩中“自慚祿仕者,曾不營農作”亦屬此類用法。
文學表現:唐代詩人常以“祿仕”表達仕途态度,如白居易《觀稼》“自慚祿仕者,曾不營農作”體現士大夫階層對農耕與仕宦的反思。
需注意該詞與“仕祿”存在差異:前者側重官職與俸祿的整體概念,後者多指官職帶來的實際利益。
祿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高官厚祿的官職。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祿”和“仕”兩個部分。
祿(lu)是一個獨體字,意為俸祿、賞賜,是古代官員薪俸的代稱。它在漢字部首中屬于一類獨體字,沒有部首,也沒有筆畫。在古時候的寫法中,祿字在上面加兩撇,表示祿應該豐厚、富足。在繁體字中,祿字則增加了一點,寫成老。
仕(shi)是一個漢字部首,也可以作為單獨的漢字使用,意為辦事、從事。它的部首是人字旁,表示與人有關。仕字的筆畫數為五畫。古時候,仕字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
祿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在古代,官員的待遇和地位是以祿位高低來衡量的,高官厚祿是人們向往的目标。因此,祿仕成為了對于高級官員和厚重職位的稱呼。
以下是一些使用祿仕這個詞的例句:
1. 他通過科舉考試,最終得到了舉人祿仕。
2. 這位官員憑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成功升遷至祿仕之位。
3. 在古代,擔任祿仕的官員享受着豐厚的俸祿和各種特權。
與祿仕相關的組詞有祿位、祿籍、拜祿、進祿等,表示官員的地位、職位、提升等。
在義義上,祿仕的近義詞可以是高位、顯官、要職等,表示高級官員的身份。而反義詞可以是底庸、低官、賤職等,表示低級官員的身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