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祿仕的意思、祿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祿仕的解釋

(1).為食俸祿而居官。《詩·王風·君子陽陽序》:“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 鄭玄 箋:“祿仕者,苟得祿而已,不求道行。” 孔穎達 疏:“今言祿仕,止為求祿。”《後漢書·李固傳》:“中常侍在日月之側,聲埶振天下,子弟祿仕,曾無限極。” 唐 韓愈 《争臣論》:“古之人有雲,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謂祿仕者也。”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四:“祿仕之士,不能撙節。稍豐則飫及狗彘,稍歉則困彼妻孥。” 清 劉大櫆 《方府君墓志銘》:“近代以來,貴祿仕而賤幽貞。”

(2).泛指居官食祿。 漢 蔡邕 《陳政要七事》:“今虛僞小人,本非骨肉,既無幸私之恩,又無祿仕之實。” 唐 韓愈 《祭鄭夫人文》:“苟容躁進,不顧其躬。祿仕而還,以為家榮。” 宋 徐铉 《稽神錄·趙瑜》:“君命生至薄,名與祿仕皆無分。” 明 李贽 《與河南吳中丞書》:“僕自祿仕以來,未嘗一日獲罪於法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祿仕,漢語複合詞,由“祿”(俸祿)與“仕”(任職)構成,指為獲取俸祿而擔任官職的行為。其内涵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為食祿而任官職”,強調以俸祿為任職動機。古代官員俸祿多稱“祿米”,如《孟子·萬章下》載“君饋之粟則受之乎?曰:受之”,體現祿仕的物質基礎屬性。

二、曆史語義演變 先秦時期“祿仕”含道德中性,如《詩經·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暗諷無功受祿現象。至唐宋,文人多賦予批判色彩,白居易《與元九書》雲“今雖谪佐遠郡,猶是官品,此祿仕之常分也”,反映士人對功名與道義的矛盾心态。

三、文化内涵延伸 該詞承載儒家仕宦倫理的雙重性:既肯定“學而優則仕”的入世精神,又批判“屍位素餐”的功利行為。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強調“祿仕者當思報效”,主張官職與責任對等。

四、經典文獻用例 《白居易集·效陶潛體詩》其十“我有平生志,醉後為君陳:人爵不如天爵貴,功名争似養天和”,以祿仕對照自然之道;《宋史·職官志》載“祿仕之輩,畏法循謹”,揭示官僚體制中的保守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

“祿仕”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1. 核心本義:為俸祿而當官 源于《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序》中“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特指因生存所需而選擇當官謀生,帶有被動或功利色彩。鄭玄注解強調“祿仕者,苟得祿而已,不求道行”,如韓愈《争臣論》中“祿仕”暗含對僅以俸祿為目标的批判。

  2. 衍生含義:泛指官職俸祿 隨着語義泛化,逐漸指代官員身份及俸祿整體,如韓愈《祭鄭夫人文》“祿仕而還,以為家榮”即中性描述官職生涯。白居易詩中“自慚祿仕者,曾不營農作”亦屬此類用法。

文學表現:唐代詩人常以“祿仕”表達仕途态度,如白居易《觀稼》“自慚祿仕者,曾不營農作”體現士大夫階層對農耕與仕宦的反思。

需注意該詞與“仕祿”存在差異:前者側重官職與俸祿的整體概念,後者多指官職帶來的實際利益。

别人正在浏覽...

腌臜混沌貝葉逼脇博辨博浪沙步打毬菜蔬之色參預倡女朝官鈔局陳谷車鎋赤鐵礦點破典贍抵抗鼎折返魂草凡軀非位芙奴傳附喬肛表貴重滾瓜爛熟恒長橫弧回溪澆酒焦情驚猋靜躁繼起枯骨之馀離解靈獸邏送脈發骈誅辟佛批號乾菜強名輕飄飄情賞棋筒鋭利如泣草芥甚且至于手揮目送貪求無猒填發推遇玩兒翫寇危險品伍列限錢法